周俊哲
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入的形式也变得花样繁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渐渐浮现。为了使课程顺利进行并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新颖性,许多教师在导入环节都运用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采用游戏导入、歌曲导入、复习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导入形式和种类丰富的导入方法中,是否这些形式或方法真的能够起到推动教学的作用?是否我们现在使用的导入方式真的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真的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还是只是徒有形式,形态丰富,但内容贫乏,雷声大,雨点小?我们的课堂导入还存在导入时间过长、导入内容偏离、导入方法单调等问题。我们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指向教学目标,只有在朝向教学目标的课堂导入才是有效的。可以从精炼教师用语、内容紧扣主题、创新导入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善。
一、概念界定
(一)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将学生从课间休息的放松状态,带入到课堂学习的紧张状态。是进入到课堂新授环节的过渡阶段。
(二)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是指课堂导入的效用,课堂导入应起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新授环节做铺垫,并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到推动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
(一)导入时间过长,语言不够精炼
导入只是上课的一个环节,并不是重心。但是目前教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导入这一环节中,而花费大量时间的原因却是因为教师语言太啰嗦。[1]比如说在讲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繁琐的语句:
同学们,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广袤的森林中要举办一场万兽之王的大比拼,看看谁是最厉害、最威猛的动物。每一个小动物都跃跃欲试,想要成为这个森林的统治者。我们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了?(出示图片)……你觉得哪个动物是最厉害、最威猛的,说一说原因……那么究竟谁能成为万兽之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去看一看这场比拼吧。
其实这节课的导入内容非常简单,但是由于教师语言不够规范、语句太啰嗦,而导致导入过程时间太长。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更是有限,必须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2]
(二)导入内容偏离,忽视人文底蕴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授环节,达成教学目标,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兴趣。但是目前教师大多数只关注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却偏离了教学目标。[3]比如说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会让学生一起唱一首歌,但是歌曲的选择却与本节课毫不相关,纯粹是为了渲染课堂氛围。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其实只是表面热闹,空无内容,并不能起到达成教学目标的作用。再比如说,有的教师在课堂一开始会设置一些小游戏,想要调动课堂氛围,但是游戏的内容也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相干,完全是为了活跃而活跃,为了游戏而游戏。整个课堂看起来十分轻薄,缺少人文底蕴,未将趣味性与知识性、人文性相统一,课堂也只是徒有外表,缺乏内涵。[4]
(三)导入方法单调,缺乏新颖创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已经成为教师导入的常态。通常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会利用PPT出示一些图片、音频或者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一定情境,从而完成导入过程。比如说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在导入时放几张荷叶的图片让学生识别。
再比如说,在讲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会在一开始给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视频,让学生先入为主,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这种导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未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信息技术什么时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靠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完全借助多媒体而不会自己思考,缺乏对信息技术媒体使用的创新与改造,让整个课程也变得单调无味。[5]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有了这些多媒体课件并不代表着万事俱备,教师依旧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改造创新与生成。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对策
(一)精炼教师用语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精炼、规范,语言要有节奏性。在一节课上,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并且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教师要靠声调高低、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等的变化,来引起学生注意。[6]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常识性知识、文化知识。只有用知识做铺垫、打基础,教师才能在言语上做到规范、优美。比如说,在一节课上课开始,教师可以说:“上课伊始。”[7]从而避免了繁琐的开场白,节约了导入的时间。如果导入时由于教师语言太过啰嗦,也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不易于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注意。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将自己的语言不断精炼,避免口头语“嗯”、“哦”、“啊”等,让语言听起来干净利索。[8]并且教师也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一都需要学习,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一直强调要学生多阅读多写作,但是教师又能做到多少呢?只有教师自身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学生才更有可能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首先要不断地阅读,让知识充盈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心生敬佩。其次要坚持写作,写作是对思维的一次重组和锻炼。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使用精妙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产生思想的激荡,泛起情感的波澜,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能感受到汉字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心向往之。
(二)内容紧扣主题
为了能够达成有效教学,教师应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一致。比如说《狐假虎威》这一课,教师可以用谜语导入:尖尖的腿,细细的嘴,狡猾多疑拖大尾。谜底是狐狸。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对狐狸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也紧扣主题,为之后学生深入了解狐狸的狡猾做铺垫。同时谜语导入言简意赅,话语极简,一两句话就可引出“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呢”,既节约时间又内涵丰富。
语文本身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在导入时,虽然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活跃的氛围,但是也不可只追求趣味性。像谜语导入,也属于一种小游戏,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9]要注意谜语的选择应和本节课的主题内容有关联。比如在讲《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以下导入方法:“上课伊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位小姑娘,身穿绿衣裳。划船不用桨,坐在水中央。没错,就是——荷叶。你们都是猜谜大王。今天我们的课文也与荷叶有关,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的吧。”这种方式就既包含的趣味性也蕴含知识性,让学生感受到谜语的魅力。[10]
结语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如果能完成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那么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也会比较容易推进。我们目前的课堂导入在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将目标、内容、方法达成一致,精炼教师用语才能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云云.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技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孟苗苗.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