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影
阜阳市颍州区南京路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生学习语文,有了教师的示范指导,有了自学的方法,就能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授之以渔”。
关键字 : 自学 习惯 坚持 信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自主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会自学?怎样才能达到“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自学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自己就能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 教师给予学生自学示范引领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自学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简单的示范过程,再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教师可以抛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乐于质疑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勇敢的去质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二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觉自学的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读懂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潜移默化的融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在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对学生要要求严格,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方法。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教师教给小学生方法时,切忌笼统地空讲知识,一定要结合所学课文,特别是利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讲,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掌握要领。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使学生掌握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
三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自学,个人能力还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借助工具书是必备的条件。工具书主要是指字典和词典。现在的小学生很多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教会学生每查一个字、词,要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是前提。比如:在上一篇新课文的时候,出现了多音多义的字,先找同学们认读,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答案,争执不下,借此机会我就让学生查字典,查找出这个字的各种注释,然后然后根据上下文选出正确读法,随机告诉孩子们:字典是你们最好的老师,现在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本字典,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给孩子自学该来了方便。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生字、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弄懂其读音及其含义,可以鼓励快速找到答案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和信心,这样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自主地利用字典词典去探索汉字的奥秘。
四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学生的养成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今日事今日毕”、“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时,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用“敢说敢做,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激励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我注意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一次提问,都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做作业时,鼓励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学习,有争议的课堂上解决;每次习作完成后,学生先自改、查找自己的疏漏,再互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养成细心写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画、摘,每个人都有摘录笔记,每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总之,学习中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的自学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要在学习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语文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和要求,有计划地进行。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咬文嚼字。进而练习写提纲、笔记、旁注、再练习中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整理听课和阅读笔记,循序渐进,不断地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和好胜心。以培养学生课堂听课笔记的能力来说,我很少在黑板上板书什么,而是在讲授中用讲话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暗示内容的重难点,随机记笔记,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自然地讲述,而学生完全凭借自己边听、边思考来分析,捕捉教师教授的重点知识,这样有示范、有指导、又有及时总结。时间久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五 教师及时检查评价,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用自信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敢于提出问题,在反复的阅读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树立起自学的信心。
不论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还是查阅资料预习,单有自学能力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到及时检查与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自学的意义,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着正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自学成果,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给以引导,对回答好的同学予以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有了教师的示范指导,有了自学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2]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秉德.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