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研究——入园、午睡、离园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彭昌飞 田婷
[导读] 对幼儿开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成果凸显,因教师面对的是众多身心仍处于成长阶段幼儿群体
        彭昌飞 田婷
        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幼儿园  550025
        摘要:对幼儿开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成果凸显,因教师面对的是众多身心仍处于成长阶段幼儿群体,通过引导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入园、午睡、离园等,基础性、普遍性的教育工作为核心,促进孩子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以促进孩子在幼儿阶段以及未来人生阶段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生活习惯;入园;午睡;离园
        前言:在幼儿教育阶段,通过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性作用,将良好的生活习惯贯穿于幼儿教育的细节处,教师以严谨的教育教学设计,从自身做起的将积极生活习惯对孩子产生影响,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积极价值观塑造孩子的良好身心成长。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入园、午睡、离园方面入手对小朋友的精心教育,通过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作用,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出发,不断完善教学观念,以增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意识的促进与提升,能够赋能于教师在工作之中的成果凸显以及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积极有效性影响。通过适当性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平和的语言、趣味性身体语言,促进与完善幼儿的午睡习惯,促进幼儿在幼儿园阶段,身心得到良好的休息并且树立良好生活习惯。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相互之间的高效性配合,双方齐聚力的促进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从而有助于孩子在现阶段、未来阶段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且从积极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赋能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一 、改变教学观念,增强生活教学意识
        教师通过完善自身既有教学观念,不断通过各领域、各平台,挖掘与应用幼儿教育相关性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促进时代发展潮流赋能于幼儿园教育,以新近的教学理念,提升在生活中发现教学点,增进在生活中教学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对新近教育理念加以学习,从自身出发,完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互联网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赋能作用,通过互联网中具有广泛性教育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教师独创性教育教训理念为支撑,将互联网中教育资源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富有积极影响价值的教育内容。例如,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和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会通过对名师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学习,不断的将新近教育资源与自身原本教育观念、理念相互融合,将互联网中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比如:小朋友们不管是入园、午睡还是离园,都会有五花八门的情况;上幼儿园的时候不会和老师问好,可能是孩子不会,也可能有的孩子害羞,也有可能是有的孩子不愿意。我们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调整了目标与内容,开展了《你好》的语言教学活动,活动中,运用小玩偶和小朋友们练习说:“老师早上好!”这种情景游戏的方式,幼儿易于接受掌握,孩子们也逐渐变得有礼貌多了。
二、采用适当手段,完善幼儿午睡习惯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将互联网中有效性信息与内容加以采用,以午睡习惯为核心的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作息习惯,从作息习惯出发的促进孩子全方面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教师需要将具有实用性价值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幼儿教育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和颜悦色的语言魅力赋能于孩子的午睡习惯养成,在孩子不愿意午睡、午睡时间难以正常入睡等特殊情况的出现,则需要教师以良好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亲切、有说服力的内容,引导孩子在既定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教育内容,具有说服力的话语魅力赋能,引导孩子在规范性时间与空间内,明确需要遵守的规则与制度,在既定时间、空间内,做应当做的事等,以促进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午睡习惯的养成对正处于身心积极成长的幼儿群体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午睡赋能于孩子在需要休息的时间休息,从而更好的在规定性时间内,学习应当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有助于将劳逸结合的行为习惯播种于孩子身心成长阶段。而午睡习惯的养成能够帮主孩子在休息的时间进行休息,从而在教师引导性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中,例如,午睡环节,我们也发现小朋友不会折衣服,我们网络上搜集儿歌,在班级睡房的显眼位置粘贴合适的图片进行引导,利用活动的过渡环节带着幼儿运用儿歌进行练习,通过上学期的引导教育,现在小朋友们进入睡房以后,自己会有序的整理衣物,并快速的进入午睡。为了鼓励小朋友的积极性,我们在学期末还组织了折衣服比赛,邀请个别家长义工入园担当评委,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比赛,我们发现只要老师是有心的引导者,幼儿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从开学时,只有个别幼儿会整理衣物,到学期末全班幼儿会自己折衣服裤子,幼儿在午睡环节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成长。
三、展开家园合作,培育幼儿良好习惯
        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性关键作用能够促进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的双丰收家庭作为孩子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作为幼儿阶段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将两者相互融合,致力于提升孩子行为能力积极性养成,从而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有效沟通与频繁性交流,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赋能性作用,促使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孩子为核心的进行交流。例如,家长对孩子特征特点的陈述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围绕孩子而展开。例如,有的孩子生性活泼,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中,具有着管理困难性等特征,家长通过前置化的对教师阐述孩子的个性与特征,使教师能够在接触孩子之前,就以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出发的制定教育工作安排,对个性各不相同的孩子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教师在应用教育方法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教育方法,以更为新近、具有时代特征、具有实效性的教育工作安排出发。家园合作达成一致性,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回到家里家长也一定要能够和老师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统一标准,幼儿在做的时候才会很好的操作。教师要有计划的多样的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家长也要积极的向老师了解幼儿的情况,以致于达成教育的一致性,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必要。幼儿园也需要频繁性的将孩子的日常表现,引导家长在一整天幼儿园教育结束之时,前往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并以贴近性、亲切的语言对孩子的学习成果等进行询问。幼儿园学习成果与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内容,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家长积极对幼儿的教育加强重视,并在家长的日常行为中注重对孩子的积极性促进影响,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日常化接送孩子入园、离园过程中,需要尽职尽责的保障孩子上下学安全,促进家园对孩子共同产生积极促进影响。
结语:
        幼儿园以及家庭对幼儿阶段孩子的身心成长具有着关键性建设意义,教师的引导性教育能够促进孩子在幼儿园内,以教师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进行学习,在家庭中对家长的日常行为习惯等进行模仿性学习,以凸显出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的关键性作用,以促进孩子在入园、午睡、离园中的良好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 王琳 . 家园合作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 [N]. 江苏 教育报,2017-09-27(3).
[2] 李霞 .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J]. 学周 刊,2017(6):208-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