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志碧
利川都亭体育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引导问题是实施师生互动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引导问题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引导问题的学习体验,已经成了教师最值得深思的问题.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规律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及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引导问题是实施师生互动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引导问题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引导问题的学习体验,已经成了教师最值得深思的问题.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规律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及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一、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的探究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和运用知识概念,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最终导致学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长期下去,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态,继而不愿主动学习。所以,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多种课程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思考,深化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完备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强化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深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好地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二、丰富问题创设情境多样化
教学老师在通过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时,其应当注重问题情景创设的多元化,否则也就难以发挥出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最终性效果。一般而言,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具有两方面的教学作用,一是加深学生们的数学知识认识,二是降低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难度,三是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具趣味性,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学老师在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时,其就需要注重问题情景创设的多样化。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传统的问题情景创设就是直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轴对称图形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对此,教学老师就可以变换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比如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化化的轴对称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特点。这种问题情景的创设方式更为直观化,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轴对称图形。其次,教学老师还可以先告诉学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这种教学方式也极具趣味性。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轴对称的具体意思,所以教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进行思考时,其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轴对称图形的具体化生活应用,以此深化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三、创建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机制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学科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深入思考。一方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数学教材,将生活元素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如黑板、书包、文具盒、房子、饭桌等,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在问题探究与思考中,体验数学问题解题思路及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调动学生基本认知,高效率地解决数学问题。
四、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有效,这是教师在着手数学教学时必须要考虑研究的项目。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所讲的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演示实验是小学生极其喜欢的内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数学教师就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充分满足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通过演示实验为小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师在运用这种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验操作的手段为学生进行相关数学问题和教学内容的演示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相关的数学内容进行细致认真地观察,大大避免了抽象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在理解方面所形成的障碍,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加强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评估不能仅从考试成绩中得出结论,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具体表现。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时钟”内容时,我们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时钟,并按要求把时针、分针、秒针定在教师指定的具体时间,教师结合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并记录到评估表中,以真实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通过全面评估,教师可从中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不足之处,如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感兴趣、学生难以针对问题有序开展实践活动等,及时反思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与其他教师探讨、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利用信息化资源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途径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更新和优化师者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还可以大大满足小学生较为强烈的数学学习之需求,充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全面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永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J].山西青年,2020(13):147.
[2]赵秀芹.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J].读写算,2020(11):65.
[3]张恒.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