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光光
安徽省阜阳市刘锜小学 236000
摘要: 情境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将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改善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情境教学理论,我们创造了一个符合真实社会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了解数学题目所表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分析,重点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地思维演练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使学生掌握读题、分析、应用、拓展四项基本技能,最终形成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教学;学生发展
1.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
情境教学最初应用于语文教学改革,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沟通情感相结合的模式。情境教学追求形式、情感、意向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强调以主动性为目标,情感为纽带,思维为核心,活动为方法。为此,我们从数学课堂实践入手,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探索情景教学在基础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概念最早源于语文教学,教师在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探索儿童的高效学习规律,使之逐渐发展应用到其他学科[1]。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情境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孔子认为,要在恰当的时候设计合理的情境,启发学生有效的思考和学习。数学的情境教学有四个特点:从抽象到具象,从理论到应用,从题目到生活,从枯燥到生动。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灵魂,是追求儿童思维逻辑与情感活动的协调[2]。它对于基础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高等教育同样适用。
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存在,在情感上是鲜活的,对孩子的用心教育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情感与孩子的需求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鲜活情感的环境,这正是情境教育想要实现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课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批判了传统教育,但在某些方面高估和过分追求教学模式的创新,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知识灌输被批判,教学变成了提问,甚至是表演;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索则逐渐变得庸俗、浮夸、空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育的有效性,根据具体授课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知识收获和达到高效率的学习目的。因此,情境教学的出现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将枯燥乏味的思维逻辑训练变成生动形象的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2.1以主动为培养兴趣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学习以接近或学习某些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强调的“知行合一”,这都体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2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思维被过分强调而忽视了应用,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足以让教师反思这一现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创造互动情境塑造数学语言的情境[3-4]。首先是老师可以问学生诸如“鸡兔同笼中两者的区别?”问学生问题,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论。于是和学生形成了简单的自由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讲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其它动物数学属性的差异。给定的小组可以很容易地被学生以开放讨论探索的方式进行数学例题的举一反三式思维拓展,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讨论的信心。这样,通过学习话题来相互交流和塑造积极的语言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有效信息=7%“语句表达”+38%“声音表达”+55%“肢体语言”。数学教师在小学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更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一个几何时,老师可以用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几何的意思,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记忆这个几何。像“三角形”这个几何,老师可以做出三角形结构的肢体动作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个几何。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几何进行分类,让学生分组表演,帮助他们在情景事件中学习数学。
2.4模仿生活强化学生情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老师在传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生动的情境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对情境产生更加现实和强烈的感受。例如,在小学数学关于数的整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物体均分数份,并计划一个模拟切西瓜游戏。如果老师问西瓜分成了几分,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操作回答。特别是当有类似的数学关系时,教师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含义。
3.关注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必须改变以知识灌输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新型教学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学习的重要性。与被动获取相比,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对话来启动情境教学模式,例如:你从家到学校走多少步?你一天从家到学校走几次?你一周从家到学校走多少步?这种类型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的乘数的用法,并能自由探索,还能引发有利于数学思维形成的思维。
3.2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目前的数学水平和好奇心,创造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活动情境。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能力和创造力。在进行角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三角尺是否应该都属于锐角或直角”这个话题进行讨论。首先,老师根据话题来设置支持者和反对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辩论立场。支持方以“锐角就是最常用来测量角度”为由发表观点,反对方以“钝角也是三角尺必要的角度”为由发表观点。通过两种观点的辩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角度的语境。然后,在辩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如辩论所需的技能,“尽量大声清晰地说话”,“尽量使其具有说服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加强辩论技能。最后辩论结束后,老师可以将活动扩展到课后,就他喜欢的角度写一段应用的对话。让学生写下在辩论中获得的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将数学融入生活的意识,并在辩论中锻炼积极的思维。它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活动总结中,“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并将知识直接提升为能力。”
3.2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需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的实践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这四个部分的培养,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语境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游戏互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比其他方法,游戏互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教学的时候可以创建一个交易情境模拟游戏,一组学生扮演卖家,另一组学生扮演买家(回合结束后交换学生角色),让他们进行询价和交易。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数学的认识,还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加强综合应用。
4.结论
情境教学不是舶来品,而是历史文化的产物。这一成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同时,这一成果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是中国教师在长期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深化应用。理论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情境教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小学教育教学体系,而且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也给很多其他学科和高年级的老师们在进行教育中提供了启示。如何在小学教育中继续深化应用情景教学,使得学生可以达到寓教于学、寓乐于学的教学效果,是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兰晶.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家长, 2021, 366(8): 98-99.
[2] 徐媛.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分析[J]. 考试周刊, 2021(14): 21-22.
[3] 王儒胜.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新教育, 2021(10): 56.
[4] 李富德. 探究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 2021, 566(10):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