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琦慧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育才幼儿园 324200
摘要:由于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哪一种教育或管理方法是万能的。但原则不一样,原则是根本性的真理,是行动的基本纲领,原则可以被应用于多种类似的情况,掌握了原则,就把握了行为的方向,就能正向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中,必须正向、积极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家园共育;?教师;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在各种教材、学术研究成果、文献资料中有多种定义,经过实践后发现,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为本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幼儿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包括: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全面、健康地成长;凡事都要从幼儿出发,把幼儿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
具体到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接纳和尊重幼儿的感受、想法、选择和行为。尊重幼儿的感受是使幼儿接受成人建议的前提条件,当幼儿的感受被忽略时,成人的期待同样难以实现。幼儿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成人的意志所能改变和转移的。一切外在的教育都要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和主观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发挥作用,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其次,以幼儿为本还要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这是幼儿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最后,让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也是贯彻“幼儿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幼儿有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和作用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学习自我管理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促进幼儿未来学习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2.教师主导
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否认教育本身。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需要,也是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首先,幼儿园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师幼互动模式的影响,幼儿发起互动的主要表现为请示或征询许可、展示活动结果、告状等,很少发表个人见解或与教师共同游戏,更很少主动提问或请求帮助,这显然是不利于班级管理的。
其次,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孕育人类文明的种子,这颗种子里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决定了幼儿关注、探究、发展的方向。而自信心源于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即幼儿对自身价值、重要性及悦纳程度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它有力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知、情、意、行,决定了幼儿自尊、自信、自爱的程度。教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才能塑造理想的师幼关系。
3.家园共育
所谓家园共育,就是家长与幼儿园教师通过多途径和多内容的合作共同完成幼儿教育,并保持理念与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关于家园共育,不仅要清楚怎么做,更要清楚为什么做。从实践层面看,家园共育长期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其意义与价值认识不足。
因此,有必要对家园共育的意义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
(1)家园共育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家园共育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静态不变的,需要双方主动去经营、去维系。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2)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家长是幼儿园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柱和合作伙伴,有了家长的支持、参与和资源补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视野会更开阔,内容也会更丰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家园共育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幼儿的家庭,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的每个幼儿,不仅能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观测幼儿的发展水平,作为制订班级管理和教育计划的重要依据,还能从个体幼儿的家庭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现状出发,观察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并更加理性和全面地推断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为制订个别教育计划铺路架桥。
(4)有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认知和实践水平。幼儿园并不是开展和实施家园共育的唯一阵地,幼儿园教育也不是家园共育的唯一落脚点。家园共育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体两翼、双轨并行、携手并进。因此,关注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与需求并提供帮助与指导,也是幼儿园的任务之一。
家园共育能保证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前后一致、相互连贯,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和幼儿园是与幼儿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两个环境系统。因此,要在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全方面推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就是这座桥的总设计师,一方面要为幼儿家长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引导,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要能读懂幼儿,给幼儿提供合适的教育。幼儿园教师要与幼儿家长打破关系上的隔阂、空间上的屏障,在深度合作与互动中缩小双方在幼儿教育上存在的认知差异和实践差距,使双方能够更加默契、一致、科学、全面地为幼儿提供完整的教育。
3 教师主导
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否认教育本身。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需要,也是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首先,幼儿园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师幼互动模式的影响,幼儿发起互动的主要表现为请示或征询许可、展示活动结果、告状等,很少发表个人见解或与教师共同游戏,更很少主动提问或请求帮助,这显然是不利于班级管理的。
其次,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孕育人类文明的种子,这颗种子里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决定了幼儿关注、探究、发展的方向。而自信心源于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即幼儿对自身价值、重要性及悦纳程度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它有力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知、情、意、行,决定了幼儿自尊、自信、自爱的程度。教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才能塑造理想的师幼关系。
最后,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伺机引导幼儿的“发现学习”。幼儿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发现学习”中,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能在实践探索、与人交往中发现未知,获取各种直接经验,实现有效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发展,让班级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有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7.
[2]王雯.幼儿园班级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