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邱婧
[导读] 自主学习理念的提出,为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邱婧
        安宁区吉杰小学  730070
        摘要:自主学习理念的提出,为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小学课程教育形式要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以多样化的教学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要在实践学习中引导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建立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此,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提升学习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旨在使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教育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
        一、目前影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对各学科教师提出的共同要求,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毕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教育新概念。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秉承着教师最重要,课本最重要的思想,认为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讲解知识,让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这是教育教学最应该做的事。也正是因为长期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沿袭陈旧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其自主学习更是无从谈起。而且,面对大班上的几十个学生,有的教师觉得统一教学更方便、更省事,却仍按自己的固有经验来安排教学。
        二、新教育下增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以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这种教法合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强调在学中“做”。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并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学,乐于模仿,接触新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能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智慧。
        首先,让学生准备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将纸片折叠成原来大小的四分之一,然后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活动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完成任务。但学生的折叠方法大同小异。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换一种思路,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经过思考,学生又发现两种折叠的新方法:第一种是将正方形对折成为长方形,然后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再次对折,最终形成三角形;第二种是将正方形对折成为长方形,然后将长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这种就会呈现出四个梯形。这两种方法虽然最后叠成的图形不同,但面积都是原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深刻理解新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
        例如:以"分数"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抽象的数理知识与实际操作相链接,用学生喜爱的折纸方式,将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深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师可先让学生备好正方形纸,引导他们将其折成原大小的1/4,再看哪位学生想到办法最多。操作并不难,学生们快速完成,但他们折叠方式都相差无几。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变换思路,思考还有无其他更好办法。学生们在思考后,发现了两种新的折叠方法:第一种是将纸对折成长方形,然后沿着对角线再对折,最后形成三角形;第二种也是先对折成长方形,然后再其的任意两个顶点对折,最后形成4个梯形。尽管两个方法最后折成的图形不一样,但其面积都是原正方形的1/4。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通过亲身实践完成了学习任务,深化新知识的认识,也变往昔被动为主动思考、探究新知。
        2.借助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我们知道,常规的教学方法往往会给学生解释一些结论和结果,相对较少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些结论和结果。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通过"以问促学”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自己深入地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个最终的答案,从而达到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激发自身的求知愿望,增强自主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乘法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出一个简单题目:兰兰帮家里卖水果,桔子一斤要5元,今天兰兰卖了50斤,共收到多少钱?这类题目的主要目的是先给学生一些感觉,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运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当连续增加50个5时,演算方法较为繁琐,但易于出错。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无更方便、更准确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指导,我们就能不断地将乘法知识引入其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开始讲解乘法知识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因为在学生已知的情况下,该方法比较繁琐,而且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而学生现有的知识已无法化解这一难题,这样能使学生迫切地想知识如何解决,以此有效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希望能找到比较准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导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细心。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将新知识引入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水平,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能自行寻找解决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感知力
        在新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被提倡,它不但拓展学习眼界,丰富教学形式,还能提升学生自主感知力,增强其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相链接,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知识及经验来化解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实施生活化教学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更接“地气”,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蕴含的生活元素,合理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提升他们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克服知识学习的困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着眼于生活,把生活的要素引入数学课堂,借助生活来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屋角、桌角等生活角落,让学生对角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提问:"角度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结合实际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何建筑、物品都需要使用角度。同时,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在交流、探讨知识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以微课模式辅助开展自学活动
        预习是提前理解教学内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微课可结合影像与声音,增强学习的趣味与活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动力。教师可根据下节课要学的知识制作微课,借助微信、腾迅等平台推送给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学生在课下观看微课,预习新知,预先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而在课上有针对性的听课,在保证了学习效果的同时,还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长、正方体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制作微课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通。在观看课件的同时,学生还在思考生活中哪些是正、长方体。另外,复习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后自主复习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保证当天的学习效率,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围绕巩固和扩大知识点这一目标,设计微课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拓展自身的自学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新教育越来越提倡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当今中小学也已得到普遍认同。介于此,本文先剖析现阶段影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策略,希冀提升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推动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学周刊, 2021, 第3卷(3)
        [2]王芳, 王婧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J]. 卷宗, 2020, 第10卷(30)
        [3]李云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 学周刊A版, 2020, 000(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