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渠
摘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改善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策略
一、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义务教育更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那么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呢?这已成为义务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我们知道,身体与心理密切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为引,体育课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渠道。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功能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体育锻炼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既能体会到不断学习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体会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愉悦情绪。中小学开展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缓解自己的怯懦心理和紧张情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激发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如在篮球课堂上,体育老师讲的运球上篮这个动作,运动参与者既要运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球员的拦截,这就需要控球时要有广泛的外界关注,最大限度地了解队员的位置,这都需要运动参与者具备勇敢、坚韧、不怕困难等良好的素质。中小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战胜对手,获得胜利的喜悦,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提高自身运动水平的同时,心理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自发地参与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对未来成长中克服困难的信念。
其次,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在学校体育课上开展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与体育锻炼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也会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修养和魅力,这将更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生活紧张的同时,对调节学生的身心疲劳,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促进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正确态度,有明显的效果。
二、体育锻炼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策略
1.培养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
快乐是人最重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需要得到满足,更容易使个体获得愉悦。把快乐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把健身性与育儿性、技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满足学生运动的各种需求,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成为"我要锻炼"的主体。它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与享受,又能释放学生的不良情绪,进一步使学生在体育能力的提高、加强与群体的交流、产生自信、自豪感等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有人曾经提到,不管选择哪种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运动参与者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自己喜欢这项运动。它强调了兴趣对于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将人格特质这一变量引入到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并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进一步证实了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越多,努力越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越积极。
2.开展挫折锻炼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相同的体育锻炼内容,由于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若统一处理,则易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应。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用心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别表现中的端倪,采用适当的积极心理引导教育模式,帮助他们解决体育锻炼中的困难。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对象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无论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指导方法,由于体育教师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使得每一位在体育锻炼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这一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教学方法,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绪,使他们重新树立敢试的信心,或打消心中的顾虑,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例如:在体育锻炼会涉及"障碍跑"的教学环节,一些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心理情绪,有些学生心情郁闷,参与感不强。对此,体育教师应利用空闲时间积极与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交流,探寻他们不愿参加障碍跑的主要原因。例如,一些学生说自己弹跳力不足,对于跨栏这样的动作根本不在行,一个人都跨不过去。在面对学生负面心理反应时,体育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能一试即弃。也比如,有些学生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做这样的高难度运动,体育老师可以私下问清楚这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作出决定让他暂时休息等等。
3.利用体育精神,突出正面积极的作用
体育课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素质,始终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体育锻炼,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体育精神,让学生学会优秀运动员的优良品质,从体育中吸取生活智慧,优化自身的道德情操。
例如:球类运动是我校体育训练的基本科目,而球类运动本身就可以对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进足球精神,如参与第一、坚忍不拔、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等。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足球的精髓,教师可以仿效专业足球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足球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足球运动的内涵。在比赛中,同学们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到为了团队的利益,个人需要付出和牺牲。因为足球赛时间很长,进球很难,所以很多同学都有萎靡不振,疲惫不堪的时候,但同学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到了比赛的最后一刻。在这一轮的比赛中,初中生们认识到了坚持的重要性,而很多参加比赛的学生都说,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不是赢得了比赛,而是团结一致,没有一个人放弃比赛。
4.构建体育锻炼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传统意义上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助的运动学习状态,如果运动内容与形式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态度。为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体育锻炼学习的机会,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对抗赛的互动平台,学生还可以利用激烈的比赛气氛改变自己消极的参与态度,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奋斗,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潜能。一个小小的竞赛,看起来不起眼,但却同样磨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持续不断的坚持与抗争,磨练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
例如:以篮球教学为例,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篮球技术后,与其他友谊学校协商,举办篮球联谊比赛活动。经过这场比赛竞争的锻炼平台,班上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十分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篮球训练中,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提升,他们自己的篮球技能不仅提高了很多,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更喜欢篮球这种体育锻炼方式,课堂互动的表现也很积极。这不但增强了他们的体魄,还提高了其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体育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促进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此,体育教师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将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减轻自身压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德.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J]. 传奇故事(百家讲堂), 2020, (7)
[2]宋振韶. 体育锻炼培养卓越心理素质[J]. 江苏教育, 2020(56)
[3]杨利建. 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 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