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王璐
[导读] 早在2014年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就正式启动,此轮修订着重强调建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相比传统“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进一步凸显“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德育目标。
        王璐
        四川省广元中学政治组    628017
        早在2014年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就正式启动,此轮修订着重强调建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相比传统“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进一步凸显“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德育目标。面对当前新课程建设与高考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开展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围绕学科素养目标,进行合理有效教学改革,如何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进一步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好好去思考和探索。
        一、追本溯源,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蕴意
        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发现问题、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坚持正确三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
        (1)政治认同,注重培养有政治立场的政治公民。
        (2)理性精神,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
        (3)法治意识,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
        (4)公共参与,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找准定位,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优势
        思想政治学科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必学科目,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后,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了出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其它课程相比,思政课对于培养学生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具有直接而深入的作用,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
        三、基于学科素养之下的教学策略?
        1.研读课标教材,在细读中提炼学科素养。
        思政课作为一门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课程,注重的是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设计时,要细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好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时政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挖掘的符合课程理念和教材知识中所渗透的相关政治理念或者学科素养因子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必修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介绍中华文化走过的历程——从曾经的辉煌到近代的衰微;围绕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复兴道路的争论——“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举行课堂讨论。

用史实分析二者为什么都无法使中华为文化走上复兴之路,进而明确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哲学的思辨意识,而且可以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从政治认同这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引导学生从理智上形成对国家政治的高度认同——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中建构学科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知识,应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拓宽知识、发散学生思维,让课堂教学成为理念教学和逻辑思维教学的结合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对生活中常见的社会问题学会理性思考,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在必修四“矛盾分析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观赏中国版杂技舞剧《天鹅湖》片段,并让学生结合所学文化知识和哲学知识,围绕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杂技”举行课堂大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并在辩证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推动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3.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在探究中体悟学科素养。
        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乏味,教师需要别出心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增加生生、师生的互动,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深刻的问题并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探究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让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和成长上的感悟,在自己感悟中生成知识、获得发展。
        例如:在必修一“规范市场秩序”教学中,由学生围绕“市场交易规则”搜集正反面的生活实例,设计表演课堂小品《如此买卖》;学生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市场经济是法治、诚信经济”——建立以法律为保障、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支撑的诚信制度,才是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的治本之策——即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入“法治、诚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变课堂为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对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诚信”内化于心,进而能外化于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4.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体验中提高学科素养。
        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公众参与,即要求公民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主动自觉承担责任,维护公众利益。因此,政治思想课教师应用情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从而积累经验。
        例如在必修二“基层民主自治”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实践作业——参与自己家庭所在居委会或村委会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可以办黑板报、发宣传单、做讲解员等),并比小组为单位总结发言。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真实直观感受到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具体形式、意义以及普通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教师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际操作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和课程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培养有责任担当的公民。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