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渗透策略——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为例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宁雅清
[导读] 识字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开始,“为学必先识字”,儿童想要从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识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宁雅清
        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摘要:识字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开始,“为学必先识字”,儿童想要从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识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奠基作用。汉字是超越时空传递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可以将汉字作为媒介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识字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将汉字当作语言的工具来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同时发挥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自尊心增强的作用。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文献法和自身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出了四种策略,并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识字教学、低年级、汉字文化
一、汉字文化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表现
        一年级上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包含14篇课文。有4个阅读单元,10篇识字教学的课文,在《日月水火》中主要表现的是象形字的特点,在《日月明》这篇课文中渗透出汉字当中的会意字,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中强调的汉字当中最多的形声字的学习,由简到繁逐步的呈现汉字造字特点。
二、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
        汉字历史悠久,就其汉字的起源都有不同的说法,例如“结绳”说、“八卦”说、“甲子”说、“河图洛书”说、“鸟兽足迹”说。这都隐射出我国古代先民的生活都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例如 “木”这个字,能很好的表现出我国古代先民与树木的关系,“木”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同时,“木“可以通过增减笔画变成不同意思的字,例如“术”、“本”、“末”等。同时,在古代木材还有很多别的功能,例如;在古建筑中,房梁均为木质。木质的房梁位置通常位于正中心,结构多以三角结构为主,在这样的结构中房屋不仅牢固还具有美观性,这也能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并且在《诗经?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古人就曾把人君子比作树木,借此抒发对木的赞扬同时也赋予了木深刻的文化含义。一个“木”字就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感受到古人对自然赋予的人的情感。
        (二)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承载的历史之美
        《韩非子.解老》说“人希见其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这里就说明了“象”字的来源,当其它物体也都得到描写之后,一见到简图就能立刻叫出它的名字,于是语言和图形就结合起来,成为汉字当中的象形字,这些象形字来自于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的万物,例如:龟、马、鱼、日。越古老的汉字象形程度就越高,但是,经过时代的演变,汉字中的象形性也逐渐的变小,学生可能很难将甲骨文中的字与现在使用的汉字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学习之中,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从汉字的本意出发,追根溯源,一起感受时间给文字带来的改变。
        (三)有利于学生读懂国学经典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汉字作为承载这些经典的载体,学好汉字无疑是读懂这些瑰宝的 “敲门砖”,在2011年,我国进入了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潮。《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但是都是强调流利的背诵为主,对其文化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挖掘。这就需要汉字最为中介来引导学生对其感兴趣。
三、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渗透策略
        在部编版一年级的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三字经、京剧等。同时也将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手段放置第二单元进行教学,在识字板块第四课《日月水火》这篇象形识字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识字正确的书写之外,还可以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主要依据以下三个策略:
        第一,直观展现策略;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时期,直观生动的图形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创设活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步骤一: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含有所学字的动画,让同学将所涉及到的字图片画出来,以画画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象形字的产生。
        步骤二:建立学习支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理解象形的含义,当学生画好太阳、月亮、火等图画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画的图与现在的字有什么区别,接着在出示太阳的甲骨文,继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点。
        步骤三:结合汉字文化讲解汉字,经过了步骤一步骤二学生已经对象形字有了模糊的概念,教师可以将象形字的来历结合本课的生字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学生知道了各个字的意思、写法,也对汉字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当培养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之后就可以多呈现出其他自然类的象形文字,设置猜字环节,让学生在课下去自主探究。
        第二:调动感官策略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当他们的感官带动起来后,对于他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说在本课中可以设计更具颜色、触感、形状等来编对答歌词,师生可以边答边拍手或者做出与词语相关的动作。例如:教师在联系“日”这个字的时候可以编对答歌词,让学生根据回答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可以说:谁的样子圆圆的?学生可以回:答日的样子圆圆的。在回答的同时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强化识记。
        第三:联系实际生活的策略
        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因该利用好经验,以此为基础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月、水、火的组词时。可以用与生活相关的语句,例如:在中秋节的那天。是月亮一年之中最圆的时候,每到这个节日,我们会吃(月饼),(月饼)象征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同时可以将月饼的来历和拜月的习俗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所学词语。
        第四:跨学界策略
        跨学界策略是指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跨界的融合,例如校内校外的融合,语文和社会学科的融合等。其实汉字文化不光在语文教材中有渗透,在美术教材以及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两门学科中同样也有体现,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到汉字文化的多样性,欣赏汉字书写中的艺术之美。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多维度的视角展现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的渗透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除了在课堂之上的讲解与演示,课下的延伸拓展也十分的重要,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尽量避免布置简单机械抄写的作业,多布置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作业,例如:在《日月水火》节课的课后作业的布置,就可以布置一些让学生去找一些有关汉字小故事的作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时代,与校外的合作交流也成为了现实,各地的博物馆也免费开放,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在讲到禾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简单的讲一下古代的农作物。在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农作物的样子。也可以从“禾”这个字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去感受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粮食文化,体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精神,也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好品质。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也蕴含着极大的价值和作用,汉字文化的渗透是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传授中国文字的语言基因,中华经典的文化智慧和灵魂,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所认同,成为有着一颗“中国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汉字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图形感,同时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集中体现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念,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玲香. 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J]. 学周1刊,2018,(29):48-49.
[2]闻明刚. 趣味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汉字文化,2018,(17):59-60.
[3]彭艳红.识字教学应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