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阅读教学的自我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廖婧
[导读]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教学通过碎片化的分类把英语教学分成了“听”,“说”,“读”,“写”四个板块。
        廖婧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     611731
        摘要: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教学通过碎片化的分类把英语教学分成了“听”,“说”,“读”,“写”四个板块。这种分类对教学操作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模式可以参考和跟进。但这种分类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对“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四种技能里,“读”的能力应该是既是输入也是输出。它在输入上比“听”更有效率,在输出上又是“说”和“写”的前期准备和酝酿。因此,本文将探讨新形式新大纲要求下,阅读教学更深层次的目的,要求和理解。
关键词:阅读理解        英语教学        思维层次
一、无论是考试要求还是培养人的要求,都指出了阅读教学深层次思考和探索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考中考都越来越注重对阅读能力的测试了。这种表现不仅仅是加大了阅读文本的数量,还体现在长度和难度的增加上。中考的阅读文本材料也尽量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医疗,科研,环保,历史等,题型也变化多样,包括选择,选词填空,完形,短文改错,补全对话,表格填空以及问答等。旨在通过各种形式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课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阅读面也不仅仅局限在课本里了。其实也没有哪一本课本能涵盖所有话题和热点。我们培养的对象也不可能只从课堂汲取知识,他们的阅读面可能会包括实事热点话题,自己兴趣点,特别是学生在离开校园后,根据工作需求或社会需求选择对应的专业类阅读,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更重视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课堂内阅读教学的问题。
        1.阅读只是空有其表,只关注知识点,单词量等碎片化东西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赏析分析,和运用技巧。有些阅读课堂几乎就是抛知识清单,留于表面的教会学生一些单词和短语,而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语言的赏析则因为貌似不是“考点”而被略过。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引导,变成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2. 阅读课缺乏创新,不能根据文本具体演变。课堂教学过程几乎都是套路教学。老师主要设置以下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How to divide it into several parts? What does each part talk about? 外加一系列各种WH的细节提问。这里不是说这里问题设置不对,这类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和理解的必经之路。但是面对不同文本,应该有不同的设置和创新。
        3. 阅读课后的critical thinking处理不够,甚至要求学生必须遵从设定的答案,严重违背了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也就是培养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人。
        4. 阅读课中不太重视情感培养。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需要老师家长引导树立正确三观的时期。有很多阅读材料也关于时事,社会,家庭等的,我们的课堂应该也能够涉及到这个层次。

三、关于阅读课型的思考和探索。
1. 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要有整体性,培养学生的大局观。
        “读”是指“阅读”,这个词一般跟着“理解”。阅读理解是个整体,要求我们从碎片化跳出来。理解也是一个心智化的过程,学生必须有思考的过程。这一点也必须要求我们在引导中注意问题的设置。我们知道阅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top-down,一个是down-top,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我建议要想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大局观,应该先从top开始,也就是从文本的整体,它的思想它的组织开始分析,然后第二层,继续往下挖掘这篇文章是怎么阐述它的思想的,再挖掘第三层,这个阐述是否合理有科学性?批判性思维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我们最近的一篇课文,Bicycle Revolution。法国巴黎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引进了共享单车系统。文章第一段是简单说明城市交通的问题,第二段详细解释了这个共享单车的细节,最后两段分别是民间和政府对这个措施的看法。我们在课堂里分析到了第二层,作者如何阐述的,这点学生也基本能找出内线就是问题----措施----效果。但是在效果是否是解决问题上,民间的意见是没什么用(尤其是长距离出行),而政府方面则给出了肯定的意见:对身体好,对环境好,即使没办法立竿见影的解决污染问题,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效果的。在这里我们就开始设置第三层次的问题了---毕竟共享单车我们身边也有,学生也有感知--为什么民间和政府的答案有出入?为什么共享单车只能政府来推?是不是还要其他方式解决这类城市问题?

2. 文本细节理解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体现抽丝剥茧的效果。
        正如之前提过的,有些WH的细节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帮助学生在精度中完成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设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根据一小段一小节来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三点:read the lines, read between the lines, read beyond the lines.
        EIM课本有篇文章描述的是残奥会男篮决赛。文章本身非常有可读性,比分经过都一目了然,我在常规问题外设置了两个问题,澳大利亚输球后球员和教练是怎么看待结果的?这篇体育报道应该是刊登在哪个国家的报纸上?尤其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是再次阅读后很兴奋的说应该是澳大利亚的报纸,因为字里行间作者的文字重心几乎在澳大利亚球队上,而不是客观的阐述两个对打的国家。这就是beyond the lines.

3. 教师要利用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老师做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在学生已有的一定的初步的价值取向条件下,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或者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价值取向,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致力的。比如我们课本有篇讲述一个日本转学生到伦敦插班,该学生在课堂睡觉,引发了其他孩子的不同反应。如何处理和应对身边类似的事情呢?给学生的引导应该是尊重他人,理解和调查,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

4. 阅读要有内有外。内是课本,外是一切可获取的资源。
        阅读是贯穿学生一身的一个能力要求,我们在课堂的引导培养的能力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也能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的资料,提供资源。其实现在除了21st Century, China Daily,Good English外,很多APP也推出了报刊阅读,电影赏析,文学阅读等专题。我们不用规定学生必须读什么,但是一定要落实学生有课外的补充。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形成积累和沉淀,真正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真实的知识。外的选择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但是建议初中的孩子读理想主义一点的,高中的孩子读现实一点的。这和初学者一般读fiction stories,后期慢慢涉及non-fiction stories 一样的道理。

5. 通过读书会,激发学生讨论交流和碰撞的机会。
        读一般是个体行为,但是群体的优势也可以结合进这个环节。那就是读书会。我们最近要求学生去搜索和阅读不同国家地区的成年礼。在读书会上分享各种的资料后进行讨论和辩论。这种活动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阅读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之熟悉和关心国家利益,民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等问题。老师不可能长篇大论去教育学生,而是要细致专业的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和引导学生,要敏感的抓住阅读教学中出现的learning moment对学生循循善诱,从而影响学生,形成真正的受益一生的能力。说到底,拥有丰富的知识不是英语学习的目标,培养思辨能力也不完全是。如何利用知识,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葛玢芳 2019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理念,策略与思考 《英语学习》19-01
2.朱正宝 2009改进英语教学方法之我见《教育时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