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罗凤梅
[导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
        罗凤梅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529000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又是历年高考占高比例的重要部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优化 教学策略 趣味性 自主性 先进性 人文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后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又是历年高考占高比例的重要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
        高中文言文教学,必须针对高考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此外还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陶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优化文言文教学策略,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者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步骤僵化,文言文教学往往呈现出费时低效、沉闷僵化的局面。教师侧重于“满堂灌”,执着于“串讲法”,一篇篇充满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文学经典文章在条分缕析后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毫无美感可言。
        学生在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下,对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加之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寓意深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遭遇重重阻碍,题目几乎一致认为学习文言文之难无异于登蜀道。于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继承先贤优秀品质”的情感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文言文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研究文言文教法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文言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进一步地掌握和传承我国璀璨的历史经典文化。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从4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文言文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打造趣味性文言文教学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进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1.精心设计导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都是和历史事件和人历史物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精彩的导语、现代气息的语言、文言文中的典故美谈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在在讲授《鸿门宴》的时候,笔者从成语“劳苦功高”“秋毫不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导入;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笔者从“东坡肉”典故导入,又或者可以从《江城子》感受苏轼的婉约词风入手。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笔者从李白与酒的小故事切入。通过一个个成语、小故事、美谈、典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进入课堂教学。
        2.设计新颖的活动,带动学生深入探讨文本
        (1)安排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琵琶行》《将进酒》这样富有情节的篇课文。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课堂气氛的僵化,不妨采用情境式教学。情节表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高度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适当地加入情境任务进行教学,能够有效
        笔者在讲授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就加入了情景教学活动。在学生自学和笔者简单点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代入角色进行扮演。首先选出了2名主角,分别饰演白居易、琵琶女(该同学会弹奏古筝);接着选出导演、编剧、评委等人。此外还增加一个挑战环节,任意同学均可以挑战男女主角,看谁演绎得最到位。
        任务分派下去后,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进入备演阶段。他们研读文本,翻译词句,设计台词,准备道具,揣摩角色……正式演出时,导演、演员、评委一一就位。凭借着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在阵阵悠扬的古韵琴韵中,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获得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此次情景教学活动,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众,均在不知不觉之中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琵琶女的的凄凉身世,体悟到了诗人白居易贬职失意、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2)注重朗诵体验,力求熟读成诵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文如此,文言文也如此。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因此教者要精心设置各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语感。诵读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可以是个人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还可以是赛读;可以是粗读,可以是精读,还可以是美读;可以借助美篇、诵读APP、UMU各种手段进行诵读;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评分和投票,选出最美诵读。

最后,通过多次诵读,力求力求熟读成诵。
        (3)组织断句比赛,永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初的文言文其实是没有标点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不妨安排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游戏。这种游戏志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所选的文段不宜过深,篇幅也无须过长。初中学过的内容也可以选用。一来温故而知新,二来难度不大学生能收获成就感,容易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之中去。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新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新课程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意识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才能从根本上高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研读水平。
        1.学生课前预习要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何况文言文语言习惯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不预习,仅仅依赖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文言文的。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喂食。此外要求学生学会梳理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上课时就更能针对薄弱环节来进行学习。也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弄一份导学案,也可以要求学生观看老师录制的微课,也可以要求学生借助诵读软件进行诵读比赛,也要求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形成看法……总之就是要求他们课前动起来,为课堂学习做好预热。
        2.合作探究要积极
        小组合作很必要。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探究任务,放手让学生去研讨。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内容要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文段的翻译,可以是句式的归类,可以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是写作特色的品味……此外还要注意,内容的设置要有梯度,人员的配置要科学,组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以鼓励为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置研究内容。
        3.课后拓展有保证
        语文不应该止步于课堂,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大有作为,教者要善加利用。课后拓展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知识卡片,自行归纳本课的文言现象;或者写一篇体会;或者进行诵读比赛;或者进行文言文知识竞答;或者进行课外阅读比赛……通过课后拓展,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提高迁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先进性
        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语文教学当然也不甘落后。信息技术具有很大先进性,能够极大限度直观地形象地系统地呈现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强而有力的好帮手。
        1.借助影视作品,解读文言文。不少文学作品被导演搬到屏幕上。在《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些课文时,笔者给学生播放影视剧《红楼梦》《水浒传》。在讲授《琵琶行》并序时,笔者先利用相关链接,给学生播了一段《琵琶行》古典舞和《琵琶行》歌曲。在鲜明的屏幕形象前,在曼妙的舞姿中,在悦耳动听的旋律里,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自觉进入文本学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借助相关软件进行授课。笔者在教《雨霖铃》教学时,利用VR软件,创设了词人与心上人离别的场面和情景,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更是直观地体会出词人离别时的缠绵凄切的感情。
        3.录制微课解决某个知识点。微课无需过长,能解决一个1-2个知识点或者小任务即可,可以放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以播放其他人的微课。由于它的独立性和趣味性,颇受学生欢迎。笔者在讲授《雨霖铃》时,为了把“意向”这个重要的概念讲透,我特地录制了微课“意向解说”,放在课前给学生作预习之用。由于磨刀功夫做得不错,学生在解读《雨霖铃》一文的意象时特别地到位,理解全文的内容和情感尤其容易。
        此外,还可以利用其它信息技术,来支撑古诗文教学。如UMU互动平台、问卷星、美篇……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各具优势,教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自由选用。
        (四)注重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入选高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字词的串讲,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包含古人智慧和情怀的文章,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让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
        如讲授《陈情表》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充分理解李密进退两难的处境,从而引导学生在心中种下孝道的种子。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苏轼的内心,感悟苏子一腔洒脱旷达的人生境界。讲授《师说》一文时,要通过文章掌握严谨的说理方式,以及注重培养他们“尊师重道”的意识……一言以蔽之,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它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就要想更好地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更有效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是个不二的法门。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策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厚实他们的语文素养,发扬并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晓.试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3(05).
        [2]樊梦囡.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0):126-126.
        [3]龚建敏.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4).
        [4]赵长河.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中学语文旬刊,2007(11):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