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杨喊所
[导读]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杨喊所
        云南省盈江县第一高级中学 679300
        摘要: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应通过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学生思维的碰撞来改善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设计必要的综合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过程。这样,通过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潜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教育观念,形成开阔的教育观,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构建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信息技术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释放自身潜能,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起着辅助的作用,教师应当将学生看作自然成长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复制工具,如此,在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下,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会发生重要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更加水到渠成。
        (二)循序渐进原则
        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以及科学素养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高中学生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真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现有接受水平,从而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得到不断地成长。
        (三)趣味性原则
        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教学行动产生认同,乐于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感受到自己获得的成长。因此,考虑到高中学生面临着比较巨大的学习压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要遵循趣味性的基本原则,构建充满活力、兴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的脑筋变得灵活起来,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养成是十分困难的,学生很多时候只能够短暂地形成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很快会消失,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教师要从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等充满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入手,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舒适的感受,能够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收获成就感与乐趣,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发展。
         (二)开发微课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占据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递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成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微课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入手,来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获取知识,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直观性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价值信息,从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合作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现在的学生来讲,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合作能力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使学生在想法的碰撞中获得共同进步,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合作交流的手段来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对话中产生新的想法,可以更加灵活地学习知识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强调学生的实践创造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获得科学素养上的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实践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获取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需求中去,在实践当中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信息文化的价值和富有的生命力,获得科学探究经验上的成长。
        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一番叙述,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性,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实际需求,从而根据各项条件来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掌握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积累丰富的信息科学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发展,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广德,魏雄鹰,黄荣怀.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7(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