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跨学科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张朝顺
[导读] 在倡导全科阅读的大环境下,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跨学科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实践研究,意义深远,它符合学生素养教育的需求,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成学生科学阅读、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张朝顺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民航学校
        【摘要】在倡导全科阅读的大环境下,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跨学科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实践研究,意义深远,它符合学生素养教育的需求,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成学生科学阅读、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跨学科课外阅读  道德与法治课  指导策略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可见,它与语文、历史、地理、科学、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倡导全科阅读的大环境下,我们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准找到教育点,还要“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引导学生把阅读中获取的间接经验与实践中积累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参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锻炼“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因而,落实科学、高效的跨学科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将有助于促进课程获得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捕捉传统文化德育因子,落实立德树人道法目标。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丰厚的道德理念,是民族瑰宝。而《道德与法治》又是一门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如果能深挖传统民情风俗文化、国学文化和《语文》课程中蕴藏的德元素,将相关阅读素材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有机整合起来,那必定会让课堂变得更有深度,也能在辅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将“真善美”的种子深埋于他们心灵,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在设计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时,我们可以从尊重传统民情风俗文化、倡导优质家庭教育文化等话题中提取德育因子,感化学生爱国爱家、尊重各地文化;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五年级上册第10课《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时,我们可以指引学生阅读《论语》《孟子·梁惠王上》,让学生从国学文化中了解孔孟的仁爱思想,感知古人为人处世的态度,进而学会和谐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互相帮助中表达善心,感受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情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炳南老居士曾提及“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我们在指引学生预习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一年级下册《吃饭有讲究》时,可以从《常礼举要》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阅读素材进行阅读推荐,让学生在经典国学文化中掌握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节,悟出道理,培养恭敬之心、涵养君子气质。
        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因,培养爱国意识自强不息。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达成此目标——“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引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美文名诗去了解我国的发展史,了解我国人民在危难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体会历史豪杰、爱国文人们为祖国的生存与荣辱坚定而战的决心,从而受到历史与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在开展五年级上册《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课程教学前,指引学生阅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并做好相关批注或心得记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情境与历史认知,通过阅读过去的故事来思考现代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可言之事、可论之题;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拓展,品读各个朝代思想家、爱国文人将领的文学作品,如边塞诗文、《中国少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信经过老师课前、课中、课后的阅读指导,学生对自身使命的感受会更为深刻,追求自立自强的信心会更为强大,这样的指引训练要是能一直坚持,相信学生的爱国情怀会更浓厚、为国奉献的信念会更强烈,能发自内心地勇当复兴民族大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拓宽科技网络文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人才。
        现今,我国已经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科间的高效整合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从教材编排来看,《道德与法治》还与《信息技术》《科学》等课程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相关学科的不少内容已经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本内,我们要积极发掘学科间的关联点,将教学环节巧妙地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做好课外阅读指引工作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道德与法治》充满趣味、富有哲理和实践意义的课程特色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也将随之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振兴中华的接班人和创新者。
        四年级第三单元的《网络新世界》就带着学生们认识了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考验,让学生感受到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前就指引学生通过网络观看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视频、阅读法律读本了解网络安全法,课后阅读《中外网络故事》、《给孩子的网络生存手册》等书籍,将《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巧妙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巩固与延伸上来,提高学生网络生活辨析能力与处理能力,培养合法公民。
        笔者曾对广州市白云区民航学校129名低、中、高年段在校学生进行了跨学科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其中一道选题为“您一般会选择与哪些科目有关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129名学生中有75名学生选择了与科学有关的书籍,占比58.14%,可见,学生对科技类书籍的兴趣比较浓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指引契机,值得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好好把握。在进行完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天工开物》,指引学生从全新的角度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科技知识面,激发他们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课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与所取得的成就,要是能及时做好课外阅读引导,推荐学生去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坚定学生为祖国科技事业出力的决心,进而培养出能与时代接轨的创新人才。
        跨学科课外阅读指导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讲究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让课外阅读融入学生生活,从而抓好德治与法治教育,落实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基二[2014]4号)
2、李林《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来源:《学习时报》2016年12月15日)
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4、《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5、张俊梅 《谈谈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