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卿
云南昆明 宜良县新华小学 652100
摘要:受经济情态影响,农村大量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在学业上平均落后于其他学生,而且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能对之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将对其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要想有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干预,首先是要清楚他们的心理问题特征,才能针对性施策——无论是哪种策略,核心是要解决缺少沟通和陪伴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干预
经济发展难免会出现区域不均衡现象。这样,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就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态下,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当前,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儿童中所占比较超过了半数(具体区域有差别)。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和陪伴,不仅是在学业上平均落后于其他学生,而且还心理健康问题多发。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达到了37%左右,其中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为8%左右,而非留守儿童的两个数据分别为22%和不到7%——可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并对之进行有效干预势在必行。否则,不仅会影响其发展,而且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常见问题类别
我们小学是教育局挂牌的"留守儿童之家"。全县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差不多一半以上的都就读了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特殊性,进行干预,首先必须要了解其常见的问题类别,才能“对症”施策。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基本上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自卑。小学低龄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意义,会产生一种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另外,在与同学产生冲突时,缺少父母的安全依仗,是其产生自卑感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班有些一年级入学的同学有的是从山区老家刚来到县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父母又成天在外工作,顾及不了孩子。所以显得畏首畏尾,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敢跟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擅于和同学交流沟通。自卑、胆小成了他们的不足。
第二,孤独。虽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隔辈监护人陪伴,但这并不能替代父母,孤独感因而产生。正常人有时会寻求宁静,而专门去享受孤独,而对留守儿童,孤独是一种恐惧和无奈。比如我们班的代同学,她就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她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寄养在亲戚家。孩子常常因为思念父亲装病或者制造一些幺蛾子,想让她父亲来看她。她内心是极度渴望父亲的爱,但又不能实现。孤独导致她沉默寡言,甚至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希望老师能请家长,叫他爸爸来。每次肚子痛的缘由都是想家、想爸爸。
第三,封闭。因在家中缺少交流条件,留守儿童有很多不善于与人交流,如果再加上自卑心理,那么就会出现自我封闭现象。内心封闭的孩子大多不会过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倾吐自己的心声。遇到事情,要么自己忍着,要么只哭不愿意去正视和解决问题。
第四,暴躁。基于自卑和封闭心理下的自我保护,以及把自己的境遇归因于社会,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暴躁的心理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出现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就暴跳如雷,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脾气不好,急燥。
第五,虚荣。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经济条件要平均优于非留守儿童。特别是,他们的父母会用经济来弥补对孩子缺少陪伴的歉疚感,因而会给孩子超出常态的财务。留守儿童也因此试图通过经济呈现的方式填补自己心理的空虚。特别是玩手机和玩电脑的那些同学,父母由于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就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爱的缺失。导致孩子沉迷于游戏,不思进取,学习上动力不足,热衷于攀比吃穿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效干预策略
1. 单独或归类施策
以上所列举的常见类别,并不是一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同时存在着所有心理问题现象。通常来说,一名留守儿童存在一到两类心理问题较普遍,而多种心理问题集于一身的则比较少(但也存在)。因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试图通过“大课堂”这种形式进行辅导通常效果不佳,因为缺少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因而,教师需要对每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分析辨别,或是对其进行单独的心理干预,或是将之按心理问题类别分组进行小群体的专项干预。比如,对自卑的孩子通过鼓励和给其创造表现机会的方式来帮助其建立自信;对虚荣的孩子通过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对照来引导其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品质发展上,等等。
2. 重视体验性干预
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从其心智水平、社会生活经验水平上看,他们对于理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理念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心理教师试图仅通过以语言交流为形式的理念引导,通常效果不好。或者说,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因而,对于这个年龄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主要的策略是通过体验性的活动或环境对其进行干预。比如,对于孤独感强的孩子,教师要想办法为其创造交流和融入团队的平台,为其创设替代父母的陪伴者——通过这种方式,使其摆脱孤独感,或体验到交流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寻求伴侣。而不仅是告诉他,“孤独并不可怕”“享受孤独,是勇敢者的标志”等等。
3. 调动资源创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由环境造成的,因而,根本上解决还不能仅靠方法、策略上的干预(比如多关爱、多交流以及前面所提到的举措等),而是想办法为其改良或创造一个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调动学校或社会资源。比如在学校中,专门给留守儿童开辟一个活动室——因为放学之后,其他学生回家可以与父母相伴,而留守儿童则是下学后缺少伴侣。那么,给其提供一个放学后留校与其他留守儿童一起学习、交流、游戏的环境,对其建立良好心理具有明显效用。而对于校外,则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将学生们分组,让他们下学后集中到某个固定场所(比如某学生家或村里专门给其提供场所)进行集中的集体性活动。这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失群感。
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客观存在且相当普遍的,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并施行有效的干预。根据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类别,其实核心的原因就是缺少陪伴。因而,干预的核心思路,也就应落在解决陪伴问题上——无论是交流、体验还是创设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坤, 李春梅. 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知识文库, 2019, 000(005):222.
[2]阮景景.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未来英才, 2017, 000(01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