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贵仙
重庆工程学院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逐步结合专业化,注重娱乐性以及指导性和启发性来提高大学生对杰出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文化教育中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甚少,缺乏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认同感。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现象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意识缺失
引言: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对民族复兴负有责任的现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文化高度。然而,新媒体和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尚未完全成熟和缺乏经验的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指导大学生的文化自我认同和对中国的文化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有着多元文化的自相和精神关键,是中华文明创造力的根本,是民族历史上道德底蕴的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老子文化为基础、以及儒家、庄子、墨子思想和道教文化基础上的基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包容和谐的坚实体系。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广泛传播,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描述以及道德的延伸和文化是自然的内在本质,就是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是决定一切的内在动力同时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精神,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基础。
2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2.1 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意识
在“五四运动”之后,根据政治要求,“打倒孔家店”经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冲击,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后继续其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快餐文化,外来文化和短读等现象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浅薄知识已成为现实。
2.2缺乏传统文化传承
除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琴棋书画、曲艺戏剧、手工艺和中医药等等。在长时间的传承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文化变得渐渐式微,许多传统文化从业者已经转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甚至找不到传承人。现代大学生在参加高考之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对高考上,上大学后又因为考虑专业学习和就业等问题,对传统文化学习自然就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自然要少一些。
2.3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中国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文化开始多元化发展和交融,外来文化对容易接收新思想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批大学生“哈韩”“哈日”的行为以及崇尚西方生活的想法,自然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草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现代大学生则多是被表达直接的文化吸引。
3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3.1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有待丰富
尽管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尝试,但高考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界线,使得学生在中学教育过程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应试学习上,并且自现代教育体系应用开始,考试的内容一直以科学知识为主。传统文化知识仅反映在日益减少的传统诗歌和教条的历史教科书中。而大学时。课堂教学支撑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互联网的普及和休闲方式的增加使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充斥着网络信息和游戏电影。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喜欢零散阅读和电子游戏。他们习惯于使用网络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并且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的名人丑闻和搞怪扮丑等各种社会现象所影响,学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学校经常强调成绩和分数,而低估了传统文化教育。另外,由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3.2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遗产的实质实际上是文化的再现,复制的前提是对现有文化的熟悉、理解和掌握创新。受高考制度的限制。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以应对考试为主。大学后因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难以明确分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对一些文化思想充满很好奇并且容易受到干扰。结果自然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3.3急需提升传统文化认同感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致使大学生心态浮躁,渴望获得快速成功,这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关注,导致认同感下降,一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将不可避免地使受外国文化影响一部分人的思想,城市街道上的KTV,肯德基,欧美奢侈品牌正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是有意识的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也影响了人民的思想。 1986年布什政府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政策表示:“应将所有资源用于摧毁中国的传统价值并摧毁一切。中国人民的道德,摧毁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现代大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的认知。
4提升传统文化意识途径
4.1教育理念更新
加大对大学生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对教育观念不断创新,仅仅因为学生父母以及学校和整个社会可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继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旧事物都需要复兴。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必须受到普世价值的考验。所谓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公认的核心价值:爱,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正义与品德教养等。可以继承和推广符合这些普遍价值观的所有传统文化,相反违反这些价值观的文化当然必须被丢弃。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区分能力,改变智力教育的卓越性和实用性,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4.2营造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
大学生需要多种方式来接近和理解传统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营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来教育人们。作为学校,必须创造一个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尽可能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环境的建设中。邀请专家和名人参加校园讲座,通过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和欣赏中国优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灌输到学生的心中,并提高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通过社团俱乐部和学生会等组织相关传统文化活动,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创新优良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大学生放在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蕴和传统与现代和谐相处的优雅校园中,时刻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柔和环境的滋养,提高文化品味,养成健康人格。
4.3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逐步结合专业化,注重娱乐性,指导性和启发性,大学应以一种有趣愉悦的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种学科的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努力让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有趣。
结束语:传统文化是是古代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因此传统文化具有精华也有糟粕。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大学生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为大学生自己的选择,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以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为指导,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充分发现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结合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学习传统文化,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且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2]赵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 (6).
[3]陈冬灵,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4]王珏.宇文娇.刘玺炫,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7(12).
[5]黎华超,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分析[J].锋绘.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