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昆
济南市长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传统教学资源已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与学习发展的需求,因此急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全新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本文章对“机械制图”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资源库建设;应用
引言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图样是表达机械产品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机械制造类企业普遍对于“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非常重视,认为掌握机械制图等基础能力是机械类技术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机械制图课程概述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接触机械知识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维与二维形状的映射规律,实现工程图样画图和看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升其读图能力,并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构图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可以遵循行业的标准,制定科学的机械零部件的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机械制图课程面向的是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其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其空间构图能力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二、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多利用尺规、板书、挂图、模型讲解分析知识点,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各高校多数课程中广泛应用[2],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无论授课内容是否合适,都利用多媒体讲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不必要的课件,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教师变成了播音员和讲解员,失去了对教学的控制。二是过多依赖多媒体,会使教师和学生互动减少,难以发挥教师主导的主体作用。信息量过大还会使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有的课件制作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比较炫彩夺目的动画或者是页面切换的动作、声音,但是过于花哨的布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到学习。三是泛泛介绍,针对性不强。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对于不同的专业或者就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侧重点还是不同的,目前许多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互相传阅,大都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个人特色,整体看上去大同小异,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三、机械制图”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一)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学计划中,机械制图与Auto CAD计算机绘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开设在不同的学期。学生在运用计算机绘图时是以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为指导,相当于电脑代替了图纸,鼠标代替了铅笔。但由于两门课程学习存在着时间间隔,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绘图时可能已淡忘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导致错误频出,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课程将计算机绘图融入到机械制图课程中,让计算机成为制图的便捷工具,学生运用起来更方便,知识衔接更紧密。制图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绘图工具的实践运用相互结合,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3D打印技术,制作三维模型
通过引入3D打印技术,让学生了解先进的制造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实物制造的全过程检验模型设计的合理性。整个实践环节包括自主设计模型或利用老师提供的模型、学习3D打印设备的使用方法、三维模型的制作等。将3D打印技术融入课程的实践教学,弥补了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局限性,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首先对二维图纸会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然后通过三维建模过程来验证二维图纸识读的正确性,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发现识图过程中的薄弱点并及时纠正强化,最后应用3D打印技术对模型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可以对实物进行测量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整个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克服了以前学习的枯燥乏味性,进一步提升了该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前沿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机械制图教学更加注重图形与空间结构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要想做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设备紧密结合。多媒体设备能够做到更为直观的将课本中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变为集动画、图像、声音文字多重效果已一体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更为直观清晰的让学生了解一个零件一个结构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以及其最终绘制的效果是怎样的。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可以把书本上那些难以讲解不能一点就透的知识点更为直观透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立体感觉,这对于机械制图教学尤为重要。
(四)制作在线课程资源
要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根据混合式教学发展的目标,结合课程建设需求,需要调整课程大纲,重视课程内容的重构和知识体系的完善。首先,要重视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丰富生动的动画视频和三维模型,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动静结合,并实现实时交互仿真模型。例如在螺纹基本知识的学习环节,可以借助动画的形式,播放螺纹的具体构成、沿螺旋线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螺纹是如何加工的,有哪些用途等,都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动画展示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螺纹牙型,还可以采用局部视图和放大图,展示三角形、矩形、锯齿形等不同形状螺纹的实际用途,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自己钢笔杆上的螺纹,加深对螺纹直径等认识。在通过视频及讲解后,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的概念:螺纹导程=螺距×线数。然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不同螺纹的应用实例,得出不同规格螺纹的应用范围。通过此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螺纹基本要素的认识,也能学会螺纹分类。在课程学习后,教师将螺纹相关知识等制作成视频上传至网上,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丰富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结束语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等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行机械设计和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的重要前置课程。课程资源库是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载体,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机械制图”课程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其他课程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参考,发挥了优质资源的辐射和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杰,刘沈如,李怀健.融合信息技术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J].城市建筑,2020,17(34):141-144.
[2]赵海燕.机械制图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20,36(12):141-142+144.
[3]吴玲.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0(22):241-242.
[4]杨琼,崔欢欢.《机械制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20(22):225-226.
[5]冯玉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生产实践校本化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0(2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