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珍
蕉岭县友邦小学
摘要:课前的“自学”可以节约课堂原始探究的时间,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利用自学提纲感受、学习新知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思维的翅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学,有了对新知识的收获和困惑,教师可以从中捕捉资源,能有更充分的预设服务于教学设计,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舞台,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自学习惯,自学方法,自学提纲,激励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已广泛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以下问题,值得深思:(1)探究通常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常常与此发生矛盾,老师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试想这样的课堂是否最具实效?(2)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担心学生的生成不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有时因不能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而造成了学生有利资源的流失,怎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学生的有利资源呢?(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总被学生的差异困扰着,课堂成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天下,多数学生只是观众。
据心理学研究,我们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我们要正视、利用这些差异,“开发”这种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展示和发展,那怎么开发和利用这种差异,更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呢?
其实,课前的“自学”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因为:(1)由于它是在课前进行,学生在上课前已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必要的准备,我们可以节约课堂原始探究的时间,提高探究质量和课堂实效。(2)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捕捉资源,能有更充分的预设服务于教学设计,教师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需要经过周密计划的。(3)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舞台,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同一班级的孩子,学习所用时间基本相等,受教于同一教师,但为何孩子们之间的成绩差异会大呢?我认为,除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业余时间的学习储备。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后在学习负担上比其他同学轻。轻装上阵,何愁冲不到他人之前?
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要使学生主动自学,提高自学的效果,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是关键。怎样指导学生的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 给学生创设自学的时空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自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课前自学的时空。让自学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于正在培养自己自学习惯的小学生而言,自学目标、任务、方式等须由老师统一制定并检查督促。
二、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可以从“读、想、补、做”这四个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三、要为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增强自学的效果
自学提纲即导学学案能给学生引路,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知识、生活经验、自主探索、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猜测与验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分析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自学提纲呢?提出以下几点供老师们参考:
1、自学提纲难易要适中。
自学提纲中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理解、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理解、解决的,教师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如果自学提纲中既有孩子经过自学就能摘到的“桃子”,又有跳一跳才能摘到的的大“桃子“,那么就会提高孩子自学的积极性。设置梯度提纲或设置分层作业(必答题和选答题)应该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2、自学提纲要具体可操作。
设计的自学提纲呈现在学生面前,要让学生不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他们可以依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有条理地完成自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
3、自学提纲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要让孩子乐于自学,有效自学、自学提纲和趣味性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小数的认识》自学提纲可以这样呈现:(1)陪爸爸妈妈逛一逛超市,记录一组商品的价格(10种以上商品)。
(2)一千克苹果售价8.8元,就是(???)元(????)角。从你记录的商品价格中说说你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3)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10份,拿出3块与父母分享,可以记作( ??),也可以表示成(????)(填小数)。
……
试想,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逛超市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在逛超市时不知不觉的在头脑中留下“生活中就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印象。又如一年级《买文具》一课的自学,可让学生与父母一起逛超市,也可让父母与孩子进行买东西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数铅笔》的自学时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玩数豆豆游戏,一把豆子看谁数得又快又对,数得最快的人介绍方法。这样的自学对孩子来说是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起到自学的效果,体验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4、自学提纲要体现适应性。
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自学要求自然也应有所不同,要体现适应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应侧重在对自学兴趣、自学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逐步转向侧重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自学提纲也有所不同。比如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自学就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猜测;而数与代数内容的自学就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理解算理,要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巧用激励评价
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时,对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巧用激励评价,激发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自学中来,从而养成课前自学的好习惯。
自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学提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前题,学生通过自学,有了对新知识的收获和困惑,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才能,还可以培养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进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崭露头角,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渐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前自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自学探究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