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玉溪63100
摘要:佤族是我国传承历史最为悠长的跨界民族之一,其中佤族木鼓更是佤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佤族木鼓对自身传统习俗进行了完善,并将当中积极、优秀的部分予以很好的继承和保留,有力的凸显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本文主要对云南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帮助佤族木鼓寻找全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佤族木鼓;生存空间;传承;保护
一直以来,佤族木鼓都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本身带有古朴、原始、粗犷等特点,并对佤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早在2006年,佤族的《木鼓舞》就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相关文化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在许多城市的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当中,也陆续出现了拉木鼓和剽牛的影子。尤其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佤族木鼓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贡献了越来越多的精彩作品,但越是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注重佤族木鼓的保护和传承。
一、简述云南佤族木鼓
每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都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特点,并与民族发展环境和当地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在佤族发展的早期,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佤族人民最大的敌人之一,为了摆脱野兽的侵扰和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智慧的佤族人民经常以敲空心树桩的方法来稳定心神、震慑野兽,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逐渐从敲打树桩,演变为敲打木鼓。对于佤族人民来说,木鼓意味着精神,它是佤族漫长发展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重要体现。因为佤族人民素来信仰神明,所以木鼓就成为了他们与神明交流、祈福等活动的重要道具[1]。每逢大事小情,佤族人民都习惯敲木鼓,并随木鼓省起舞,尤其是在狩猎、组织族内人员、宣布重要消息等时刻,敲木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要木鼓声音一响,整个佤族人民都会团结起来。另外,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中代表着祥和、快乐和富足,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木鼓舞最早是起源于佤族的祭祀活动中,每一个祭祀环节都会有相应的舞蹈,但舞蹈难度通常不会太大。每一位佤族人民都可以参与到祭祀活动中去,大家欢天喜地,如同过节一般,随着木鼓声起舞。但值得一提的是,和木鼓有关的音乐舞蹈和文化等,只能在祭祀活动中开展,如果不是因为特殊原因,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起舞和歌唱的,这主要是由于木鼓舞的主要目的是愉悦神明,并不以人类为主。
二、云南佤族木鼓的传承与保护
我国将佤族木鼓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给予佤族木鼓文化最大限度上的保护,如果缺乏保护,就很难得到有效发展。而且我国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贯以保护为前提,并努力进行弘扬和发展。在这过程中,政府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影响下,积极引导一些有传承意义的文化,扩大自身影响力,尽可能为更多人所熟知,从而实现文化进一步延续的目的。
早在建国初期,云南省政府和当地佤族人民就开始注重对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并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佤族人民成立了专门的木鼓表演团队,将木鼓文化带到了群众的视野,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对佤族木鼓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深度的收集整理和挖掘,为佤族木鼓表演团队提供了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出舞台。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纯依靠传统方法已经很难真正实现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合理创新。
(一)注重技术传播
技术传播主要是指传统媒介和佤族木鼓文化结合的过程。杂志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都属于传统媒介的范畴。在佤族传统传播模式当中,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生产生活、节日风俗和宗教活动等等,较为注重文化的延续性[2]。在这过程中,佤族人民逐渐掌握木鼓的技巧,并在潜移默中完成文化的积累和实践,感悟到木鼓的精髓和含义所在,而且在我国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传统媒介进行佤族木鼓的弘扬和宣传,能够对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充分了解佤族木鼓的实际生存环境
要想有效实现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应该首先清楚的了解到佤族人民的生长环境和文化特点,以及佤族木鼓本身的基本特征。在所有佤族的民风活动当中,都会较为明显的反映出佤族的传统文化。所以,要想进行对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努力给予佤族民风活动充足的保护,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佤族来说,丰富的民风活动是弘扬佤族木鼓的重要途径,一旦脱离群众基础,佤族木鼓文化就会变成“无根之水”换句话说:保护民风民俗是传承和保护佤族木鼓的重要一环,我们一定要努力贯彻,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比如佤族的一些重要的节日,像便可节、青苗节等等,应该进一步拓宽佤族木鼓的发展道路,争取让更多的群众正确认识木鼓文化,这样一来,佤族木鼓将会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培养群众基础,确立优质传承人
佤族木鼓要想真正得到传承,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培养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样能够为佤族木鼓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极为重要,在传承之前,必须要确保传承人的基本质量,引导传承人树立有关的责任感。在各类音乐类院校,佤族木鼓应该逐渐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而为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加肥沃的生存土壤。
(四)增设佤族木鼓课程
整个佤族的总人口仅仅为35万,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基本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的模式传承到今天的,并且传承人只能在民间传承,这就导致了佤族木鼓传承的局面迟迟无法有效打开。基于此,在佤族各大学校当中,应该增设有关佤族木鼓的课程。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方面,应该尽可能聘请佤族木鼓的实际传承人,这才能还原佤族木鼓的真实面貌,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在不同地域背景下,音乐的差异性。
结语
综上所述,佤族木鼓是我国传统文化园林中一朵璀璨的瑰宝,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在岁月和历史的沉淀下,至今仍然能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佤族木鼓的传承和保护,并为佤族木鼓的新时代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庞英姿,刘云.云南少数民族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3-85.
[2]李思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00-201.
作者简介:陈刚,男(1974.9-)、回族、云南玉溪人,学士学位,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