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目前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酒店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烟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中国将成为世界酒店市场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社会对培养应用型本科酒店专业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的环境中,中国酒店从业人员存在如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严重问题,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酒店专业培训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高水平的教育和国际需求,需要更多具有新知识,新挑战的高素质酒店专业人才,这便需要改革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下的酒店管理特点
(1)管理方式与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引入世界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中国酒店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要求通常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将有效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互联网+”的影响下,酒店业其特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将更加现代化、智能化和科学化,客房管理将获得更强大的智能,及时掌握客人的动态需求信息,可以满足目前的所有管理需求,优化入住管理模式,将为人力资源招聘带来更大的便利,增强其竞争力[1]。在这种背景下,酒店管理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信息资源
在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实现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的影响下,整个酒店管理系统将逐步朝着其具体的管理内容将更加细化的网络化方向发展,酒店将被整合到整个业务链中,然后通过网络以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经验,扩展其业务,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管理成本的降低。主要受到资源短缺限制的传统的酒店管理在实际管理中经常遇到很多困难,无法直接通过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取,并在云计算下有效地处理信息,对其发展过程产生很大影响。但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并结合自己的发展实现有效的整合[2]。同时,这为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酒店的未来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支持。在这种新环境下,互联网有效地优化了酒店的财务管理信息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促进了酒店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在中国仍是新兴专业,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职学习培训模式下,具有从事酒店管理行业实战活动的双重资格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酒店管理专业的许多老师仍然强调教学方法理论,而忽视实践,遵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的课本。虽然许多学校都会派遣相关的老师到内部的许多信息都是机密的酒店来理解和正确地参与管理工作,许多老师仅仅是形式上的参与,缺乏参与酒店管理工作的能力和酒店管理经验。结果当老师教学生相关的内容时,实践经验方面自然很少。
2.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正确。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在大学和酒店没有经过明确培训目标,高职毕业生毕业将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培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专业人员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低,源于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清,造成了就业水平的下降[3]。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和中等职业学院不同,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大学定位,确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应改变单一的方式来实现该行业的培训目标。
3.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深入的合作。酒店所面对的环境是真实的经营环境,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许多酒店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在工程培训模式下只注重入职培训和部门操作技能培训,忽略了应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咨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深入的合作,实习生实践能力没有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实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深入校企合作方式,通过与岗位上的其他员工进行交流,逐步形成一种相对有效的工作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还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性[4]。
三、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烟产业”,中国将成为世界酒店市场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酒店专业培训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高水平的教育和国际需求,需要更多具有新知识,新挑战的高素质酒店专业人才,这便需要改革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及时调整培训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酒店管理专业。笔者认为,在旅游新时代的背景下,以适应旅游区位,学科背景,师资状况为基础,普通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适时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普通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水平应根据就业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势,定位为“具有未来发展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各级酒店行政管理部门从事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工作[5]。重点高校的本科逐步形成“培养人才,基础广泛,应用型人才”等特色和重点,培养其成为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类型以“高起点,新内容,少课时,精品”为原则。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系统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组成,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6]。其中,选修课程包括学科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组,专业实践项目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与管理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几个专业模块组成,而必修课程由普通课程组成。
(3)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创新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岗位实践,从校企合作等方面创新教学实践。一是结合假日期间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非职业素质训练的要求入手,时间安排在冬季和暑假,每学期的练习时间应不少于两周。另一部分是认知实践和市场研究,适当增加练习学分,促进学生在社交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7]。
(4)课程评估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评估形式应多样化,评估应坚持根据学校培训室的条件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专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能力评估为原则,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评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理论模块主要是闭卷,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使考试方式多样化。同时,技能模块应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的能力为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评估并重,主要基于过程评估,采取解决方案设计,和实践创建的形式。
参考文献:
[1]“互联网+”视角下我国民族酒店的新业态研究[J].林琳婷.中国商论.2020(24).
[2]“互联网+”背景下酒店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J].马明文.数字通信世界.2021(01).
[3]弱区位的崛起:“互联网+”时代酒店旅馆业区位比较研究[J].朱查松.城市建筑.2020(10).
[4]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酒店及其发展对策[J].谢君.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9).
[5]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方芳,姜馨怡,许正松.科技视界.2020(19).
[6]基于"互联网+"营销模式下酒店管理工作改革[J].徐睿杰.营销界.2020(21).
[7]“互联网+”背景下酒店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杨云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9).
作者简介:何兰兰,管理学硕士,现任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主讲西餐服务、西方饮食文化、餐饮服务与管理、宴会设计等课程。全国十佳服务师、注册中国餐饮服务名师,全国饭店业技术能手、南宁市首席技师、南宁市技术能手、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主持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赛项一等奖、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培育项目,2019QNPY41,互联网+视域下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