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阎英会
[导读] 作为一门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实现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小学阶段,就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阎英会
        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雷锋小学  111008
        摘要:作为一门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实现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小学阶段,就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给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分别是多元化的教学,深化学生的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合作实践,提升合作能力。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观念;活动;多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端正的人生态度有深远影响,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而如何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就成为了广大教师热议的话题。本文立足实践经验,简要论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几点做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多元化的教学,深化学生的体验
        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最怕的就是一本正经地进行说教。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避免这种情况,而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深化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时。笔者借助了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展现了一些缺乏公共秩序的场景,使学生真切的、直观的了解到了一些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以及没有公共秩序场景是多么不好,促使他们能够反刍自身,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再比如,在“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够感觉到祖国的富强,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这样的认识,而且对于祖国富强起来过程也不了解。本课分为四个部分,“改革创新谋发展”、“精神文明新风尚”、“走进新时代”、“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在教学时,我们需要带学生回顾以往,从影视作品、旧报纸中搜寻早在他们出生前新中国走过的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让他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辈和祖辈,回到课堂中一起聊一聊祖孙三代比童年时的变化,感受衣食住行的巨大改变。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部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且自身的自控能力、辨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较为有限,难以通过简单的教学来掌握具体知识,更别提很好地进行转化与应用了。

在此情形之下,教师应明确学生形象性思维发展更为活跃的特点,引入一些学生喜欢的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元素,对传统静态化的课堂进行动态转化。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使学生能快速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思考。另外,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契合,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交互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情境,利用别开生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
        比如,在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一课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迈入了高年段的学习,他们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萌芽,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在课前,我们可以找寻、收集学生课外活动照片,课外活动的照片,如版画、书法、足球、羽毛球、摄影、围棋、乐器等等,在课上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从众多的图片中找一找自己的身影,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课余生活是什么,自己在课余生活中有什么进步。借助于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有讨论的意愿,在言语的交互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探究课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合作实践,提升合作能力
        当下,教师应对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进行深度探索,在其中有效导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4—8个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实践小组,以小组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设计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螺旋递进式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自荐、推荐、演讲等方式确定小组长,以及小组代表、信息记录员等,使其明确自身的职责。
        当教师发布道德与法治任务后,小组长就可以快速结合组内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划分任务。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创新、思考、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自己异于常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通过合作实践活动来进行科学探索和论证。而在教学完成之后,也应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确定不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实践主题,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引导之下确定议题,并自主进行活动的分析、探讨、策划、组织、实践。
        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技术和理论的帮助,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更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方法、技巧,应用到实际的合作实践和社会探索过程当中。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积极交流自己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经验和实践心得,为小组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牟经言.基于素养发展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神州,2019(7):157.
        [2]吕守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读与写,2020(2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