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之微妙,收获之多多------观《认识小数》有感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杨秀丽
[导读] 今年由于疫情,学校各方面的教学都进入特殊化。在这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北门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数学老师响应上级精神,停课不停学,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线上教研活动。
        杨秀丽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北门小学   
        今年由于疫情,学校各方面的教学都进入特殊化。在这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北门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数学老师响应上级精神,停课不停学,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线上教研活动。数学组围绕“一少二多”的课题要求,进行了组内的研讨活动。2020年6月3日,进修学校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听了厦门洪菲菲老师的录像课《认识小数》,在听完这节课后,数学组全体老师分3组围绕“一少二多”的主题进行评课与学习。
        围绕“一少二多”(老师少说,学生多说多练)的要求,老师们观看洪老师这节课后,总体感觉容量很大,但洪老师却上的紧凑、流畅,她给我们展示了一节不一样的精彩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让这样的大容量课听起来比较轻松愉悦。她的课堂语言简练具有激励性,一节课语言精炼具有亲和力,让孩子们从怕“生”到积极发言,从不敢说到想说,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重难点一气呵成。在学生说数学上,孩子们能根据生活经验,教师的启发,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准确说出答案,说出数学知识内容。在练习环节,洪老师设计了低、中、高层次的题目,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题题提升,层层拔高,让孩子们在多练的前提下,即巩固旧知识又扩展了新知识。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在这节课中,洪老师的课堂设计非常微妙贴近生活,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导课自然,贴近生活
        首先,从谈话导入环节的设计看,洪老师因是异地上课,课件出示厦门的风景、物产以及数据,可知洪老师的用心,展示的这些数据让孩子们即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的引入新课,一举两得。
        因是异地上课,洪老师还给孩子们准备了礼物,请孩子们在商场里找并读出小数。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洪老师从商场里的价格引出小数,读出小数,让孩子们感到很自然,生活化,也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小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正应了弗赖登塔认为的“数学教育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以及《标准(2011)》在基本课程理念中也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小数。

而洪老师出示的1.5元,5.98元,25.25元,2.20元,因与钱有关,孩子们又经常接触,所以很快就读出来了,一下就突破了小数读法的指导,洪老师再接着强调25.25元的读法,并让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小数的意义时,也就一气呵成,润物细无声,非常的棒!
        二、互化中突出关系
        其次,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中,洪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已有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元、角、分的互化中,通过对比让孩子们小结出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突出了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三、对比中感悟关系
        最后,在练习设计中,洪老师让学生在线段中找数,从一条到两条、三条,最后合并成一条,让孩子们找出一般规律。这个环节洪老师从“扶”到“放”,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感悟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对比,反复说出自己的想法,从特殊化到一般化,这里的说,使孩子们不仅对小数有了很好的认识,更是孩子们运用数学思维的一次提升和再创造。
        四、学以致用,提升自我课堂效率
        学以致用,听完洪老师的课后,深受启发,正好四年级上三角形这个单元,我学着洪老师的样子,围绕课题组“一少二多”的主题,对三角形三遍关系这节课进行了设计。按放--扶--放的方式进行。课前我先让孩子们剪裁三条纸条,在课上由孩子们自己组合拼成三角形,孩子们很高兴,(但他们拼成的基本是等边三角形)。这时,我让孩子们把其中的两条边排成一条直线,再把第三条边与之对齐并排放着,看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这情况下,我引导孩子们动手撕其中的一条边,然后再拼三角形,孩子们很开心还可以拼成,再对比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还是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孩子们这时炸开了,也把另一条也撕了一点再拼,发现还行。孩子们兴趣盎然继续撕,告诉我还能拼成三角形,我让孩子把三角形拿来展示,拼的是三角形,可变小了,一些孩子叫了变形了,变形了,不是原来的三角形。我问:为什么?请你比一比三条边。孩子们通过对比,发现两条短边之长比第三边短,通过讨论孩子们小结出: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原来的三角形。这时,我问:两边之和大于和小于第三边你们都自己找到答案了,还有其他情况吗?孩子们一下说,还有相等时,“对,请你也比比。”孩子们又动手撕比,很快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拼成了两条平行直线,这下,孩子们高兴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想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小于或等于都不行。在这环节中,我放手让孩子们动手撕拼,自己组织语言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体现了老师少说,学生多练多说的课题思想。也让学生从课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而这种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获取的知识映像是深刻的,不易忘怀。
        纵观这节课和自己的教学过程,要想上好一节课,评一节课的好坏,自然与你的课堂设计非常关键,一节好的用心的设计课让师生获益,课堂深动,有趣,润物细无声;学生学的轻松,兴趣盎然。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充满智慧,充满和谐的气氛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