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框架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研究——以武昌首义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张智
[导读]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张智
        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OBE)产出导向下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融合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如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2020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写道 :“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1]。课程思政指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不仅指出了艺术类课程发展的指导方向,更强调了艺术类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
一、环设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要素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结合我校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环境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把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发掘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素材,形成协同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一共有16门,结合OBE毕业要求与对应的指标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价值引领之间产生了割裂,甚至冲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核心课程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3)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不重视,做不到专业教学层面的支撑,日渐陷入孤岛化的困境。
        4)“思政课”与核心课程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基于OBE框架下,探讨实践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内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而且在促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以产出为导向的OBE教学与环境设计核心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的教研现处于空白,在核心课程知识点上与思政课程建立映射与融入点,优化整合为新的课程观,具有一定前瞻性;
        2、教学上同向同行,凸显出以培养职业道德、建立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倡坚持创新和终身学习为核心的思政育人目标,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面;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理入心,德育为先。通过课程思政实践加强教书与育人的深刻反思,促进融合统一,实现各类专业知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成果相互转化。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结合学院现有教学资源,研究基于OBE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探索出适合环艺专业OBE特色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1、专业特点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找准映射与融入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很广泛,思政教育可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巧妙灵活地进行。比如,可以从职业规划方面挖掘思政内涵,要求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可以从秉承文化认同之思,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了解中华文化内涵,保护岁月中的文化遗产;可以剖析专业内容和国建建设、经济发展的生态观、科学观方面,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设计观。
2、教学方法植入思政内容
        结合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等感知外界信息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导入思政课教学环节,让学生易于接受,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认知感、行为感、态度感、参与感、认知感,促进学生“五感”共情。


        1)案例教学法
        教师充分了解行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找准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培养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他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
        2)情景教学法
        通过模拟公司协作场景和工作环境,转换师生角色,组建设计团队,形成负责人制,并将思政教育场景化,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负责的职业面貌。
        3)任务驱动法
        将专业课程内容转换成独立的章节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又可以组队协作,建立相对独立又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翻转课堂
        针对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采取提前发布专业课程话题的方式,学生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充分阐明佐证自我观点,最后由老师主导话题方向,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并修正不当的思想倾向。
3、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传播者,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优秀的言行规范和道德品行,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育人理念,首先认识到专业课蕴藏的思政内涵,将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其次要把专业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自觉引导,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最后,要把思政教育贯穿到师生的日常交往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4、教学考核制度增加思政教育元素
        完善教学考核体系。把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考核方面,首先要在评教体系中引入育人评价体系,形成以德育元素教学效果为导向的专业性评价,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挖掘和运用本专业思政元素,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动;其次注重考核过程管理,严守课堂政治纪律,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和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动态的、常态的、滚动的考核机制,实施师生双向评价制,增强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强化过程管理;最后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师德评价长效机制实施准则,将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评价放在首位,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
四、思政教育融合效果
1、教学应用层面
        “课程思政”应该成为环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常态,建立专业课教学“承上”(教学内容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启下”(教学过程紧联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对接,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提升思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专业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丰富思政课程在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范式,打破专业核心课程的刻板印象,扩大专业课程视野,实现创新、改进、发展专业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2、学生培养层面
        学生的培养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的完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面,提升我校人才的专业深度与思想广度的竞争力。
3、教师队伍建设层面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明理入心,德育为先,思政进课堂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收能力,注重系统性、策略性,变简单灌输为科学渗透,把握“撒盐”式隐性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资源,形成统一连贯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提升师资力量。
4、学校办学特色层面
        制定以OBE教学为特色的本科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增设“育德效果”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系统开展学生认知评价活动,坚持和积累分析评价结果,完善评价标准,做到德育一票否决制,进而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凸显专业办学特色。
五、结语
        本研究涉及到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发展,通过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与显性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横向贯通教学过程,凸显出以培养职业道德、建立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倡坚持创新和终身学习为核心的思政育人目标。立足于学院可持续发展,为各专业建立科学的把控和宏观的指导提供教学思路,受益主体主要针对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提升我院在思政教育方向的整体水平,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的角度来说,意义更加深远。同时,也对我省其他兄弟高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煜哲.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决策与探索61-62 2020.11.034
【2】苏益南.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思”.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0.11.17 http://www.jyb.cn/rmtzgjyb/202011/t20201117_374096.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