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宇
广东省遂溪县第一中学 524300
摘要: 科技高度发达和进步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高中生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习积极性低下,无法持之以恒等情况。本文将尝试追本溯源,从学生的学习的源动力出发寻求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学习源动力
顾名思义,学习源动力即学习动力的源泉。如果把学习比喻成一辆前进的汽车,那么学习源动力就是在运转的发动机,甚至于是正在气缸内燃烧的燃油。一辆车的发动机动力不足或燃油不达标会制约车辆的性能,一个人如果缺乏学习源动力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犹如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寻根问底,追查原因
要想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到学生缺乏学习源动力的根本原因。下面就我所接触过的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1)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难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升入高中之后都觉得不适应,原因是高中的知识普遍变难,跨越梯度较大。学生习惯了初中的学习模式,一下子来不及转变,就被上课进度远远甩在后面。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一部分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导致整个高中阶段都是在混日子,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畏难心理的作用,虽然也很努力在追赶,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2)学习动机不明确。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思维方式接近于成年人。大部分的学生有理想有追求,并为自己的既定目标去奋斗拼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人生的目标,或者选择了错误的目标,以至在学习方面得过且过,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甚至有个别学生是为了家长而读书或者是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之下才到教室上课。
(3)非智力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学生没有严格界定学习和课外活动,在学和玩之间没有严格区分,通常是一边学一边玩,学习无法做到持之以恒。
②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类学生的往往学习效率低下,付出了努力但是得不到回报,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③受到网游和早恋的冲击。学生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早恋,会极大限度地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自然就会一落千丈。
④家庭等因素。受原生家庭的一些变故影响,学生在心理上出现波动,导致厌学,自卑等情绪出现。
二、因地制宜,寻求解决方案
针对学生缺乏学习源动力的情况,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高中知识比初中知识难度大这一事实本身无法改变,但教师可以改变一下策略,例如多铺垫台阶,把一个问题拆解为多个小问题,或者把一个步骤拆解成多个小步骤。根据初中的学习过程偏重感性认知而高中的学习过程偏重理性认知这一特点,教师除了关注理性思维本身也要注重理性思维形成的过程,给予初学者更多的包容和鼓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核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应不遗余力,可以旁征博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以身作则,讲述一下自己求学经历,对学生加以启发,还可以讲讲学生的师兄师姐的先进事迹,用本土偶像的效应给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兴趣可以培养,要持久则需要自身的努力。爱因斯坦还说过“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领会坚持的力量,成功的背后除了天赋和努力之外还有苦苦的坚持。
(2)对没有树立起理想、没有奋斗目标的学生,可通过主题班会播放励志视频,利用伟人的事迹、身边的榜样力量对其进行引导,为其学习指明方向。与之谈话时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对其进行激励。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意义,让学生清楚奋斗的内涵。
(3)①让学生学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利用课余零碎时间学习、学会做错题集和笔记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还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也跟上主流的步伐。
②找不到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大多喜欢自己琢磨,不喜欢交流。班主任可给建议:先模仿成功的案例,例如模仿老师的解答、模仿参考答案、模仿成绩优秀同学的思路,然后是自己内化吸收之后的独立思考,最后是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③网游和早恋是目前高中生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的措施是疏导而不是堵流。需要家校互动,多方一起联动,多管齐下。
④通过深入家访了解情况,真切关心学生,急学生所急,为其提供足够的帮助或发动学校和社会力量加以资助。教会学生人生不如意是常态,让其学会克服挫折并从困境中走出。
另外,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其学习的源动力也未必充足,如果能对其进行深入诱导发掘并加以激活,我相信学生肯定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结语
不要给学生贴上“学渣”、“扶不上墙的烂泥”等标签,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用真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每一次进步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高中班主任,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那样去爱护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晓雁].班主任如何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J].考试周刊.2017.(A5);23
2. [孙华竹].以真情、真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J].教师研修.2012.(03);201-203
3.[林勇强].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