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与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林漂香
[导读] 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林漂香
        福建省平和第五中学
        摘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课改基础下,更应该对初中美术教育加以重视,和现代科技和教学理念相结合,有效地改革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更好地对学生的美术素养予以培育。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新性思维;教学模式
        一、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方式
        国家之所以强化开设美术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等能力进行培育,对比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很大的关系。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提升其相应的能力理应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根本。因此,初中学校应该对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定期培训在职的美术老师,通过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化,实现美术教学效果的增强。事实上,以往美术课程之间对传承比较重视,但是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下,不仅需要对文明进行传承,更应该推陈出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开拓,让学生在对理论技法、施加能力进行学习和提升的基础上,还能够对自我予以表现,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给予发挥和展示。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社会的环境还是形态都发生很大的改变,要是老师的教学思想、方式依然比较被动,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无趣、厌烦,严重的会出现厌学情况,教学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阻碍了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深入交流。事实上,对社会上出现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老师应该对知识不断学习,把以往被动的教学形式予以充分改变,从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形态,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尊重,实现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深化激发,让学生学习美术的氛围更加自主、探究。
        应该通过共同的探究形式设计教学形式。教学需要构筑思想交流的基础,老师的关系不断平等,才能顺利地推进探究性教学活动。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才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能够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比较自主,老师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促进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进行思考能力的提升,最终内化为形象的习惯。在对知识进行获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自然形成,为良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把发散性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对自身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的创新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的“导学案”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把老师既定的教学内容予以完成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倍受老师们的青睐,能够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以培育,和以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不仅让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还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提高。


        因此初中美术老师在对“导学案”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可以组织所有的美术老师进行探讨,制作完善的内容。作为老师要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首先应该对学生非常了解,明白他们的喜好,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点。在开展教学之前,把“导学案”向学生分发,征求学生观点的同时持续完善导学案。完成授课以后,及时沟通,明晰他们是否对课程内容予以了解和吸收,探寻有无改善教学的空间。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的角色互换
        以往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配合老师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想而知。但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应该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把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形式改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将角色相互改变,老师以伙伴、朋友等身份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借助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借此实现美术知识的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此实现更好的效果。
        比如,老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和学生一起参观艺术馆等,划分学生为多个学习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学习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对艺术馆内中展览的内容进行了解。老师在此过程中不应该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干预并充分信任学生,当学生出现问题或者需要给予指导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事实上,初中生的表现愿望非常强,为了把自己小组的课题做好,他们会认真地查阅资料,了解展览内容,探析其中的特点等,尽自己的努力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形式,让知识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传递,老师适度地进行正确引导,切实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在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的渗透情感
        初中美术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将其融入其中,对学生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习,把德智体美充分发挥,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育。要想把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很好的渗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其一,老师应该把情感素质予以深化,对情感的认知进一步丰富,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培育。其二,借助教学内容,老师对初中美术教材充分运用,把其中的内容和生活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汲取教材中蕴含的素材,为学生的情感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才能实现更好的学习行为,实现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课程,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艺术课,借助该课程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仅对学生的美术兴趣进行培养,还能拓展学生的其他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生涯更加充实、有趣。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美术教学并不重视,部分教师也不致力于提升美术课程,导致这一课程出现严重的边缘化情况,学生没兴趣学,美育的目的难以实现,要想把这一情况予以改变,就需要创新初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形式,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波.浅析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20(24):14.
        [2]张灵燕.以初中美术为载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课程,2020(10):208.
        [3]左炆冉.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家长,2020(06):142-143.
        [4]余天贵.探讨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美术文献,2018(12):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