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霆 邱玲
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 麻涌镇古梅第一小学 广东省东莞市 523143
摘要:学校的本质和特性直接决定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长久的发展。文化作为引领学校可持续、全域性发展的内驱力,具有约束规范、陶冶激励、团结凝聚等功能,深入人的灵魂和精神,是办学诸要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当前打造高品质学校的氛围下,学校要抓住文化建设的“牛鼻子”,文化体系建设不但要与时代所契合,也要立足于地域特色,在文化表述、体系建构等方面着力探索,为打造高品质学校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域特质、高品质学校、文化体系
一、精神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完美融合
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精神文化,是更高层面的文化形式,也是学校最珍贵的资源,能够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激励和感召的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学校的理念架构,不但能够展现学校独特的价值观,而且还是学校管理方式和教育主张的根本体现。精神文明的建设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文化教育方面,两者共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无论是从思维、文化还是从道德方面都能够使得学生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和进步。文化建设的主旨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理念指引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综合性提升[1]。总体来讲,各个区域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统一的,所以说两种建设相辅相成,从而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更加完美的展现。现在,岭南地区有很多的学校在做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采用以“孝”为本的文化理念,使得学生在家能够孝敬老人,在学校能够尊敬教师,进而形成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文化思想。
二、改善原有环境,并与物质文化相融合
物质文化指的是在学校环境范围内所涵盖的物质设备和教育教学环境,首先具有直观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存在科学合理性,也要与生活、艺术和地域特质相结合,整体的予以体现,因此就要求学校内的每一处的景致和建筑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同时也要在建筑和景观中加入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地域特色等元素,使得学校的每处都具有灵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每一处亭、每一处花、每一处山都是文章,会讲话,有思想。让学校内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致都是教师,都能够让学生体现其内在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让他们对生活产生好奇和热爱。在岭南地区的学校中都会建有凉亭、假山、树木等设施,这些都具有极强意义的地区特性,也是区域特点的体现[2]。所以说在学校建设规划之初就应该全面的对学校的地域特质做好考量和评定。
现在很多学校在实施建设规划的时候就会提及这一点,不但在建设中要包含教育意义,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地域特色,进而使其功能更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探索并实现制度、行为与文化相融合
规章制度是学校文化活动向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加强管理育人的有力措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制度的建立,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都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所以,学校管理层要打造学校的体制文化建设,从制度的制定到全员的遵守,再到监督和反馈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形式与其融合,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其中,从而使得文化向着更加长远的方面发展。首先,教师在课堂之中也可以设立以“遵守还是摒弃制度”的班级辩论主题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同学认为大家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反方同学则认为学校应该摒弃这些约束制度,减少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这场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并知悉学校制定相关制度的真正目的及意义,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制度的印象,从而更好的遵守各项准则和制度。在课堂辩论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可以是国家的制度,也可以是家庭内部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找寻一系列生活案例之后,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课堂中予以分享,丰富大家的知识层面。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些公司或者社会其他形式的规章制度,放置在班级的图书角中,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翻阅和了解,充实对于制度方面的知识。这种将学习与生活化形式相结合形式,能够让学生很大程度的了解制度所带来的各种益处。所以说学校所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不但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能够使得学校的文化发展建设向着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学校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建设之中一定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四、构建中要做到传承与创新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包括校园中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一切文化,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因素,是一所学校不断继承、改造、创新和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集体智慧碰撞融合的沉淀过程,也是与社会文化激荡交互的共建共生过程。学校文化体系建构中应当提升文化自觉,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打好“传承、创新”这张牌;文化的构建决然不是颠覆似的重构,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任何文化都是在吐故纳新中实现自我生长的,因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是建构高品质学校文化的必要条件。
总之,基于地域特质的学校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引领师生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高品质学校建设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具有地域特质的高品质学校文化体系不仅关系到学校的长久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与提升,因此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共同去推动,从而构建教育高品质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燕文. 基于地域文化构建学校德育课程: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里扎根——上海市青浦区沈巷小学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探索[J]. 现代教学, 2019, No.438(18):21-24.
[2]朱旭靓. 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和谐互动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