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201104
摘要: 人们对“互联网+教育”耳熟能详,它是把信息技术放在主要定位,把教育放在从属地位,久而久之这样难免会泯灭教育本身。而 “教育+互联网”凸显的是教育主体地位的本位回归,互联网是服务于教育的。在此基础上,构建充满活力的科学课是符合当下教育的趋势。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始终牢牢把握教育的主旋律。
关键词:教育+互联网;活力;科学课
引言:活力科学课的内涵
近几年,“教育活力”这个词成了教育届的热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活力是用来描述某一教育系统整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概念。”[1]笔者认为,教育活力就是教育富含有生命力。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教育活力的具体表现应该是课堂的活力。
什么样的科学课才是有活力的呢?首先,笔者认为活力科学课堂应该是技术融入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昂,课堂具有开放性。其次,活力科学课堂应该是基于学生生活与原认知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再次,活力科学课堂是互动生成的,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一、创新是活力课堂的源泉
(一)融入技术,激发兴趣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书包、BYOD等设备走进课堂,晓黑板、企业微信等APP走入教学视野,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多元、互动。
例如沪科教版小学自然五年级《太阳系》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希沃平台软件,先展示太阳系,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个整体结构的了解,然后再利用希沃软件一一呈现八大行星,学生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各大行星的体积、质量、结构和运转方向等。通过技术,学生高效获取相关信息之后,便可利用手中的超轻彩泥亲手做一做太阳系模型,先学后做、先思后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内在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二)混合教学,开放课堂
随着科技的发展,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当代教学的新宠。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人们线上学习,融入信息化手段,整合传统线下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当今在线学习的优势,评价贯穿教学过程,实现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融合。
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师和学生不能进入校园进行上课。为了疫情的防控需要,国家要求师生进行线上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启了“云教学”活动,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壁垒。随着疫情的好转,线上教学又转为线下教学。基于后疫情背景下,一线教师且行且思,利用“上海微校”推送的优质教学视频,尝试进行了“双师”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坚守是活力课堂的根基
当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与人工智能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和矛盾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需要冷静思考,如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如何在适应中摒弃与坚守?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坚守育人价值的最初的那份“真”。
(一)坚守真实体验,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基础型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真实体验的探究机会,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例如,在《水的污染与净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的污染是逐渐产生的,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为达成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实验材料:色素,500毫升水清水,搅拌棒等。其次,基于实验目的:清水是如何一步步被污染的,学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并操作体验。再次,学生利用自制的净水装置净化被污染的水。最后班级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发表感想。
教师为学生营造更为直观、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是科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坚守国情教育,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具有工具理性的特点,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随着技术的引入而淡化,反而更应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流与生命互动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2]
同样以《水的污染和净化》一课为例,笔者为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水资源,一边通过信息技术播放视频,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解:从宇宙角度来看,我们的美丽家园——地球就像一个蓝色水球,尽管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其中的1%。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们国家的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
(三)坚守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渐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和理念也悄然发生改变。但不论何种年代,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变促进学生人文情怀发展的课堂教学真谛。[3]
智慧教育时代,新技术固然能为教学赋能,技术的优势也会得到展示,但课堂教学在人的成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我们坚守,[4]必定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针对的是一群有感情、有思想、活生生的可塑性较强的孩子。
三、评价是活力课堂的原动力
布鲁纳在《教学论探讨》中指出:“评价,最好被看作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时代在发展,教学评价也应与时俱进。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思维状况、学习方法、情感熏陶等方面的学习行为作出合理评价。有效的评价是活力课堂的原动力。
对小学生而言,“要我学”是外力的作用,“我要学”则是内驱力的表现。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以致于科学、精准、全面评价学生,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对教师而言,学校对教师的良性评价有利于教学。因为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评价教师不仅要诊断教师的教,还要确定正确的、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指导教师未来的教。[5]只有把教师的活力激发出来,教师才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有意义的活力课堂。
四、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活力科学课既是趋势也是需求。作为一线教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如何让教育有活力[N].中国教师报,2018-01-07.
[2]史加祥.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变革与坚守[J].课程·教材·教法,2020,04: 120—125.
[3]李政涛.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EB/OL].(2017-11-0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4]史加祥.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变革与坚守[J].课程·教材·教法,2020,04: 120—125.
[5]丁邦平.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5: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