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熊敏
[导读]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小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特点和素质方面的关注,增加情感教学方面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熊敏
        黔西市锦星镇庆龙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小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特点和素质方面的关注,增加情感教学方面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挖掘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产生与作者在精神方面的共鸣。本文在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一系列研究,希望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应用

        新课改提出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对小学生情感进行重点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的文章都是情感十分丰富的佳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更加丰富,对语文课堂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从而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情感教育的定义
        所谓情感是人对所面临的事物或者所经历的事情所反应出来的一种观点。而情感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等等。在小学阶段就逐渐培养学生的这些情感,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学会教学所要完成的知识后,情感能够更加的丰富,可以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想法,感情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2.1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教育,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关于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需要增加相关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加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促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进而实现情感教育的重要目的。同时,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构建正确的情感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未来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2.2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在小学语文科目的教学发展中,教师开展情感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行推进。课堂氛围能够更容易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情境,并且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审美观念的构建,对于学生语文意识的养成和优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并且利用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深人领会课文深刻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3.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研究
3.1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互动交流。
        对于小学语文科目的教育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关于小学语文中《草船借箭》内容的学习,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草船是如何进行借箭的?”等,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交流,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3.2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
        关于现代小学语文科目的教育发展,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管理。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加强对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研究,增加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高效发展。


3.3感悟形象,动之以情
        在学生初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氛围中后,我们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去认识、感悟、“触摸”形象,如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通过音乐渲染气氛、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或者表演,让学生去“看”,去“听”,用心去“感受”,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例如导入课文《会摇尾巴的狼》之后,我用简笔画将一只老山羊与狼对比地分别画在黑板的两边(简笔画使课文中的形象成为眼前直观的形象,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兴趣。)有了直观的形象,再读文中老山羊与狼的对话。狼的狡猾与老山羊的机智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听其声,如见其影。有些学生甚至忍不住地在说:“这只狼真狡猾,太讨厌了。”学生在感受形象中动情,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朗读非常有感染力,真挚动人。
3.4以情启思,思而移情
        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文中的精彩词句,并受到感染熏陶。如在巴金的《春蚕》中有这么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者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我在教学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拨。老师轻轻地描述:“我们仿佛看见漆黑的夜晚,母亲拿着烛台去添桑叶,多么辛苦啊。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苦?”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有的说:“我从‘每天深夜’、‘总要’、‘常常'这些字眼仿佛看见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劳的身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母亲捧着大把大把的桑叶喂蚕的时候,额角上渗着汗。”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勤劳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面前浮现。从“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这句中的“皱纹、慈祥’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母亲太为了自己的子女太过操劳了,岁月的痕迹已过早地刻在了她的脸上。这是多么慈祥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一次次的品读,感悟,“母爱”的力量牵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移情。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从梦乡中醒来看到这一幕,你特别想说什么?学生深情地说:“母亲太辛苦了,您是我的好母亲。”“母亲,让我来帮帮您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母亲。”从学生哽咽的话语中,从他们几乎要用涌出的泪水中,我知道学生已真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相信此时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对自己的母亲会更有一种感激、敬爱之情。
3.5情景交融
        好的文学作品常常在文章结尾处留下耐人寻味的悬念,当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进入课文情境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他们就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此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书发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是学生最最高兴的事。如在学完《丰碑》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将军楞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后,老师启发学生:“假如你也跟将军行进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假如你是军需处长生死与共的战友,你知道将军此时会想些什么?望着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由于此时学生是真正地有感而发,几分钟以后,学生就已经写了很多。此时学生表达的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他们写完之后,让他们把写下来的同学间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互相感染,互相启迪,情感也得到了深华。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选好课文的情感切入点,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参考文献:
[1]李龙春.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情感教学的作用[J].文渊(高中版).2020,(7).2020.07.
[2]杨芮雯.示之以情,悟之以情一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