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王秀婷
[导读] 通过在初中语文授课活动之中,加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模式,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在一起,从而创建出高效的初中语文授课课堂。
        王秀婷
        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  福建  泉州 362700
        摘要:通过在初中语文授课活动之中,加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模式,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在一起,从而创建出高效的初中语文授课课堂。教师在实际的授课期间,应该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对授课内容及形式予以对应的革新,借助于阅读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致;利用写作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语文总体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读写结合的授课模式,对其中的相关内容做出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高效课堂
        基于实际的授课经验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科目中十分关键的两项内容,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应当逐渐对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工作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读写合一的科学教育方法,促使初中语文授课模式的革新以及方式方法的变革,让初中生可以在读写结合的模式之下更为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关键意义
        为了可以使初中语文的授课活动获取到更为理想的成效,教师就需要明晰到读写结合的关键意义,继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对这种方式做出运用,在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实质性的促进效用。详细来说,其意义展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够协助初中生更好地积攒写作期间需要使用的素材,从本质的层面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写作教学的根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1]。在授课活动中通过读写结合模式,自然也就可以让初中生更为高效地完成学习;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授课期间的读写结合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初中生优化自身的阅读思维并且增强写作质量,让初中生对知识做出衔接,更加顺利展开阅读和写作,便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授课活动中,读写结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初中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更多语文知识,然后将前期收集的知识应用到写作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可以协助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读写结合授课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对素材做出合理的选择
        如想要高品质地完成写作,那么就需要初中生有着足够多的素材,而初中生所积累的素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阅读。当前,会有很多初中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难以充分展现真实的生活气息,大多数都是因为阅读期间没有合理的选取素材[2]。所以,对素材做出合理的选择,自然也就成为了读写结合的关键一环,教师应该为初中生创建出积极向上的阅读和写作环境,让他们可以在阅读中深入了解自然美景、人情风俗和生活琐事等诸多的内容,继而在简单模仿的基础上主动创新个人的写作技巧。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部编版)《背影》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情境融入,这些能够协助他们主动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并对素材做出更为合理的选择。具体来说,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父亲对主人公的关爱,以及当时的主人公的家庭现状。整个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初中生在阅读时需要能够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的相关经历,而教师则可以捕捉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实现对素材的合理选择并运用在之后的写作之中,借助于此来指导初中生完成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能够充分彰显读写结合策略的指导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对文章做出深入的剖析
        实际上初中生的年纪仍旧不是很大,生活经验也并不是特别的足,在写作时只是简单地使用各种书面语进行创作,再加上表达方式单一,写作结构松散,致使主题无法得到突显。还有很多初中生的写作平铺直叙,就如流水账一般,情感不深刻。为此,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写作弱点,加强他们在阅读期间对文章的剖析,从中学习以及了解写作的表达技巧,同时这也能够在无形中促使阅读能力的增强。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部编版)《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为了确保读写结合得以落到实处,让初中生能对文章做出深入的剖析,教师可以先要求他们写出自己身边人物的作文,之后让其他同学猜测他们分别写的是谁。在完成写作后,教师将初中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文本内容的剖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个性非常鲜明,文本语言也非常切实,在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初中生总结该文章的写作特点,明晰如何都是通过一波三折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的推进,接下来,教师要求初中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对自己写好的作文予以修改,目的是通过读写结合完成授课目标,培育初中生的发展思维。
        (三)对课堂做出针对的创新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各地学校对读写结合也在逐渐地愈加注重,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受到固有思维的制约,仍旧只对课文内容的重点地方进行讲解,或者是一味地按照考纲的内容完成授课,这一授课模式完全忽视了初中生的主导地位,而初中生尽管在授课活动中能够了解考试的内容,却没有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读写结合的真正效用根本无法展现出来。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摆脱固有的思维,继而对读写结合课堂做出针对的创新,然后,还有重视课本提供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大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引领他们逐步的深入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思想,以及文章隐藏的情感,继而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够让情感得到展现。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部编版)《藤野先生》的时候,鉴于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教师在实行授课之前,可以准备一个介绍人物生平的信息化课件,最好还能够包含一些有关鲁迅先生的趣事内容,这样就可以极大的点燃初中生的兴致,促使他们有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此外,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比较晦涩难懂,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以及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此一来,初中生就可以更为深入地完成阅读,体悟其中的感情,继而在自身的写作中也能够懂得怎样融入真情实感。
        (四)对提问做出科学的设计
        毋庸置疑,语文科目中的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实行阅读授课期间,绝对不能忽视写作教学,在引领初中生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教授给他们写作思维和技巧,而通过对提问做出科学的设计,就能够达成这一目的。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部编版)《苏州园林》的时候,在初中生阅读之前教师就应该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在阅读过后请仔细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一内容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在阅读文章过后感受到了何种情感?”然后在初中生阅读过后教师还要提出问题:“如果让你自己写这一类型的文章时你会怎么动笔?你会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就可以利用问题来促使读写结合。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基于本质来说就是将“读”与“写”融合在一起的授课模式,通过协调运用初中生的感官系统,来共同完成语文知识内容的有效学习。读与写是一种双向过程,两者相互融合是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得以提升的利器。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育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因此,在日常授课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将“读”和“写”巧妙结合起来,全面推动初中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不断地增强。
        参考文献:
        [1]季如顺.初中语文“典对点”读写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模式实践[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44+46.
        [2]马惠平.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4):148-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