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融合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王雪萍
[导读] 语文不仅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知识,还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视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的有效融合,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其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王雪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新洲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 市 535400
        摘要:语文不仅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知识,还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视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的有效融合,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其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语文活动;融合意义
        我国拥有千百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充分利用历史史料展开教学;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和语文知识;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语文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渗透。
        一、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融合的意义
        第一,激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师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不同形式、内容的文章,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文本内涵,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热情探究欲望,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第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拥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很多优秀的精神与传统美德,这些文化精髓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使其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并朝着目标距离前进和发展,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融合的方法
        (一)拓展历史资料,激活学习热情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其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出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还需要重视多个学科的融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探究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联,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借此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从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等,并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其中隐藏的传统文化,教师就可利用微课为学生讲解编年体、纪传体、《左传》、国别体等知识,并鼓励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晋国要跟秦国联合区攻打其他的国家?为何要进攻郑国?”此时教师就可展示历史地图,引入公元前630年的相关史事,带领学生了解晋国与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第一,当年晋文公逃跑,在路过郑国时,郑国并没有以礼相待;第二,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帮助过楚国,共同攻打晋国,因而晋国决定与秦国联合攻打郑国。历史事件的展示能够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也能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烛之武的处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史料将会发挥之间重要的作用,可真正激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高感悟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语文知识[1]。

在渗透传统文化、融合语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更多的角度和方面挖掘教材内容,提炼出其中隐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就可从原有认知基础上入手,带领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了解鲁迅先生,思考为何鲁迅先生能够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搜集与路线先生相关的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散文集等。在学生完成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后,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其将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呈现出来,介绍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政治状况,稳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使其更好地体会和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构建教学氛围,培养文化思维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场所,课堂氛围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2]。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能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浓郁的文化氛围,在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该部分内容节选于《红楼梦》,这也是序幕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能为接下来整本书的各个情节奠定良好的铺垫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为学生播放与该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教师可借助微课为学生展示曹雪芹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简单介绍《红楼梦》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重点人物形象,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可为学生的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需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使用,努力构建出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思维。
        (四)开展文化活动,积累文化底蕴
        高中阶段的学生缺少充足的课余时间,也通常将课余时间运用到文化课的复习和巩固上,缺少充足的机会参与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各类活动中[3]。在渗透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尝试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将传统文化真正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内比赛活动,如国画书法大赛、古诗文朗诵大赛、民乐表演赛、古典名著知识竞赛等。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空余时间等与学生一起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如《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教师需要重视历史资料的应用,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林金钩.基于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融合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2019,000(006):63.
        [2]景莎莎.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7):14.
        [3]钟柳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新教材古诗文选材试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师),2020(5):0106-0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