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佑强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一小学校 614200
摘要: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当在夯实低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其阅读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俨然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部分。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阅读培养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有学会阅读才能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语文教学环节中的阅读培养,以不断促使学生建立系统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
一、渗透阅读教学,塑造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始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积极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1]。小学低年级中的语文教材的知识及内容较为简单,基本为图文为主,语文教师应当为低年级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科学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理念。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中“找春天”的授课中,一方面需要完成让学生掌握9个生字的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使学生了解本文描述的写作意境,深刻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从而使低年级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春天的丰富多彩及美好。语文教师在本文授课环节中,应当积极落实阅读培养的教育理念,在正式教学前可以为幼儿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歌声中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自主的阅读:“春天已经静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想和同学们捉迷藏,现在大家自主的阅读本文,一起找一找春天的身影吧!”待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后在正式地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渗透阅读培养,可以使刚接触语文课程的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培养低年级学生形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自身阅读水平及素养的驱使下不断提升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效果。
二、优化阅读方式,改革教学观念
作为小学低年级中的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地安排和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逐步地引导低年级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换言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始终以低年级的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观念,采取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培养中,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使学生借助多读来掌握更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当引导低年级学生掌握“读写结合”的阅读方式,在这过程中应当全方位地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其学会阅读,为此语文教师可以为低年级学生设置一个易实现的阅读目标,使学生在阅读目标的引领下顺利地完成阅读活动[2]。
例如,语文教师在人教版二年级“村居”的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可以在学生预习古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性地理解“村居”的内容。语文教师为了加深低年级学生对于此首古诗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古诗的创作意境,使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因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阅读培养中,引导学生多练、多读,以此提升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更多有效的阅读经验,摸索阅读的技巧。
三、善用现代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成为小学阶段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阅读培养中,应善于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培养的环节。语文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以及合理引导,激发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关于语文阅读培养的兴趣。
例如,语文教师在“黄山奇石”的阅读培养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安徽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以及其独有的“怪石”,使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山景色及奇石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语文教师在阅读培养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学习营造出浓厚氛围,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借助现代技术基于学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徜徉,感受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为小学生创设出生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观看相关图片与音频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语文教师借助现代技术营造阅读教学情境同样也是开展语低年级语文阅读培养中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师应当对其充分的重视,并且借助各式各样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际语文授课中积极地对学生渗透阅读培养。
参考文献
[1]毛惠梅.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预测阅读的能力[J].新课程,2020(47):59.
[2]周志宏.试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培养[J].新课程(中),2019(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