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黔西市锦星镇红湖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化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相矛盾,解决这一难题要从直观的演示和动手能力入手。数学教学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翅膀,改变数学课堂一贯的枯燥乏味,让课堂充满生趣,让学生充满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知识。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数学,假如不通过实践,以小学生在那一时期的思想思维是很难真正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实践中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的手动操作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要做到适量、适时以及具有数学教学意义,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1、动手操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如“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课,不少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课件一放,通过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断地摆人长方形中,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再观察其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再多次换成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再进行摆放,重复之前环节,最后观察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学生发现长x宽=长方形面积。其实学生只是用肉眼看,并没有深刻感官、实际理解,所以在一段时间后,此公式就仅仅是公式,学生未能真正用到实处,长时间下来后,又怎能会做解决实际问题中求长方形面积的题目,并非不理解题意,是不理解这样算的理由,也就是学生犹豫到底如何来处理这类型的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正方形面积的算理。
而真正通过实际动手摆,则又会有不同的效果:先用①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②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三种类型的长方形,让学生动脑思考如何求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可在适当时间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能摆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当然在摆的时候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摆完后应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先回答此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回答面积,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说的同时联系长就是一行有几个正方形合起来,宽就是有这样的几行?求面积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准确地抓到其中的奧秘,接着继续出示④长是21厘米宽是19厘米的长方形,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摆来求出面积,就会有学生发现小正方形不够摆,但是该怎么办呢?就会有人联系到上面求面积是求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学生不通过摆而是计算准确地求出面积,从而发现要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拿这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当然学生并不能都确定是否如此。所以,最后一步则通过四人一组,合作将两人的小正方形合起来摆一摆,发现摆出的面积和计算得出的面积是一样的,同时也验证了大家的猜测,学生更加开心地肯定了自己的智慧,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有了长方形的探究,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就更容易,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很多学生没有通过摆就能直接写出公式,但最后还是出示了一个边长为3厘米,另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求出答案,再让学生通过同桌两人的合作摆出面积再次验证。两次的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加充分理解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更让学生在探究胜利中身心愉悦,增加学生今后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因为增添了动手操作探究这个环节,让学生真正脱离了“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说学生跟着说”“死套公式”的教学弊端,教师在半脱手的教学中也将学生的学习气氛调动起来。
2、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是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基础上进行。学生只有对这一门学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的去学习知识,假如数学知识太过枯燥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也会因此下降。爱动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好奇,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课堂的动手操作能就很好的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厘米、分米、米的换算我们可以通过尺子的刻度让学生在理解1厘米、1分米的基础上,提出“桌子的长度”、“?人的高度”等各种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手去测量,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便开始逐渐增强,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性的作用。
3、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新人教版)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计数器上数位的顺序,再引导学生边拨计数器边数数。学生通过一个一个地数,学生边拨计数器边数发现:10个一是十;再十个十地数,又发现:10个十是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再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更令我惊喜的是,他们还发现每个数位满十就往前进一,初步认识了十进制。在这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拨计数器不仅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地摆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发现和获得数学十进制满十进-的规律和结论,同时在学生脑中逐渐形成十进制的抽象概念,让体验到了知识获得的喜悦和成就。
4、动手操作与教师的设问和引导紧密结合
比如,“观察物体”这一课,让学生先根据书本的要求摆一摆,再观察这些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然后,再判断它们各自的平面图形,大人们和教师们的思维都觉得这个内容其实很简单,不就看看么,有谁会做错呢?但是,即使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学生对于上面、侧面和正面理解错误,错误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你的一句话“请你分别看看这个物体的侧面、正面和上面是什么形状的”,正因为这句话学生开始看了,有的人看正面还可以,没有任何问题,在看侧面时把头直接凑过去看或者就是把物体的侧面转成了正面看,导致学生不是摆错误,而是看错误,理解错误,归根到底其实是教师在设问时不够严谨,在说“请你分别看看这个物体的侧面、正面和上面时”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物体不能随意转动,不能侧头去望,正因为在备课时学生出现的状况我们未能想到,没有使设问和引导更加严谨,才会出现错误的观察方式,使得我们的动手操作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成了动手“搭积木”的课。
所以,在准备使用动手操作的时候,理应让我们的数学更加严谨,让我们的动手操作更加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结论
动手操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充分,或者未能抓到学习的重、难点,都会使你的动手操作仅仅在动手,没有任何关于数学的实际意义。真正的动手操作理应结合观察猜测、验证、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手动、脑动、口动,三者并存,才能将动手操作真正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45-146.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