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黄毅
[导读]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短,因此没有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导致在很多问题的学习上,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教学,甚至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会了做题的方法
        黄毅
        重庆市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小学校  400000
        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短,因此没有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导致在很多问题的学习上,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教学,甚至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会了做题的方法,而没有对知识真正掌握,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实施“思维可视化”教育,让学生对当前的学习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思维可视化”其实可以看做思维导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思维导图进行充分掌握,这样学生就能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是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串联,另一方面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以及运用有一个全新的看法,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对知识进行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引言
        思维可视化是数学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使执教方式呈现灵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让思维训练可视化。问题调度、数形结合、互动交流、实验操作等,都带有思维可视化属性,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教辅手段,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此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弱,而小学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利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以及公式。在教学当中教师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以及较难理解的公式进行具体的呈现,使得学生能够对于公式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理论知识做到全面的掌握,并且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动下利用图文方式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思路,让学生能够高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让学生拥有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利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高效总结,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教学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便利,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为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通过一些形象直观的图文形式,让数学问题显得具体形象,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二、如何做好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适时投放问题,激活思维内在动机
        数学问题带有极强的调度性,教师适时投放数学问题,能够顺利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有直观、对接、观照的意识,利用时间和空间条件进行具体设计,引导学生形成冲突思维,自然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在动机。特别是一些带有思考性、分歧性的问题,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触动,其调度作用会更明显。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设计,使思维调度更有效。在适时投放数学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直观化处理,如果能够借助图形、实物进行对接性设计,就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师先对“倍”的概念进行解读,然后列出具体实例,要求学生进行问题解读:①老师今年32岁,同学们大多是8岁,想想看,老师的年龄是你们年龄的几倍?学生快速给出答案,即32÷8=4(倍)。②晓路今天读了72页书,而陈蕾今天读了24页书,请问晓路读的页数是陈蕾的几倍?学生计算出72÷24=3(倍)。随后教师拿出一些小卡片,上面画着不同颜色的花朵,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卡片进行问题设计,体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个内容。教师借助比较直观的手段,设计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相关问题,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认识。由于这些问题比较直观、简单,学生都能够顺利给出正确答案。要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展开设计,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数学问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需要教师从更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科学组织互动,促进思维多点碰撞
        课堂互动交流是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有思维可视化的操控意识,将数学问题、数学现象、数学推理等内容以合作任务的形式投放到小组中,要求学生展开多重学习互动,并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合作学习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质疑、分享、辩论、操作等,这些都能够带来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有优化组织意识,对数学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处理,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展开数学推演性设计,能够形成丰富的学习活动契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轴对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教师设计了操作任务:同桌合作学习,利用折叠剪切的形式,将一些白纸制作成剪纸图案,然后让对方快速判断这些剪纸是不是轴对称图案。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快速进入操作环节,在热烈讨论中建立数学认知。接着教师建议学生开展列举比赛,规则是:同桌两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找得最多。学生再度展开互动交流,课堂的学习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对互动交流充满兴趣,教师设计和组织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合作学习环节中,并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学科基础认知。教师科学地组织学习互动,可以从更多方向做出积极探索,让互动形式更灵活,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心理冲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思维可视化”是非常重要的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濯源.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6(23):3-6.
[2]王富贵.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探究[C].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2019.
[3]季琴.以想象促思维发展[J].广西教育,2014(6):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