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辉
重庆市兼善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目前已经成为几乎每一位学生的“标配”,手机在时刻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提供着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高中的德育。由于手机具备“双刃剑”的属性,在目前的高中德育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生教育模式与手机管理制度不适应的情况,就更容易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本文章对手机对高中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手机;高中德育;挑战;对策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无处不透露着信息技术的气息、4G网络的普及以及5G网络的应用,将人们推向了一个“微网络”时代。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德育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引入了“微网络”技术。但是,“微网络”的出现对于高中德育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德育教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就需要教师们找到符合“微网络”时代的教学方法,以期满足“微网络”时代下的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促进高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生属于未成年人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人生价值观念尚未成熟。需要教师通过教育、引导等渠道,使高中生形成正确且积极的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高中生理论知识经验较为丰富,但缺乏生活、社会实践经验,易于被不良思想影响,导致学生成长、发展偏离原有的轨道。而针对高中生素质、思想意识培养,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通过德育课程实践思想教育,使学生在系统而全面的德育教学中,深入感知德育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乐观、谦让、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由此可见,高中生德育工作是对学生知识教育渠道的拓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思想意识进步意义重大。
二、手机对高中德育工作的挑战
(一)网络交际随意性强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新颖的交际方式。人们通过语音、视频或一系列字符之间的互动表情达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流可以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乘虚而入,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影响,他们正好通过网络的便利尝试着所学到的或想做的事,并将自己塑造成社会生活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上自由“学习着”或随意进行情感宣泄,不再考虑或关心义务和责任的问题。他们在学校或家庭长时间塑造的良好形象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致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下滑。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最终会导致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二)网络信息带来思想挑战
网络信息对于高中生思想上的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这导致了色情、暴力、谣言等违法信息始终难以得到监管。高中生三观未建立,在使用网络时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第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公司普遍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在了资讯类、娱乐类的软件上,这就造成学生容易被“推荐算法”所影响,不断的接收同质化的观点,最终形成浮躁偏激的思想倾向。如何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有效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就成了高中班主任面对的时代难题。
三、面对手机挑战的高中德育工作对策
(一)民主制定手机使用规范
高中生已经不是一群能够任由老师和家长摆布的孩子,他们已经形成了自主思想,如果总是采用强硬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很容易引起高中生的抵触和反感。所以在制定手机使用规范时,要确保制度的民主性。可以先在班级内收集各个学生对手机使用制度的建议,进而再由班主任、学校严格把关,使制度更加具备民主性,减轻德育工作者的管理压力。
(二)创建文明手机环境
笔者发现个别高中生在手机平台使用中会出现随意散播虚假信息,恶意散播不良舆论、针对其他同学所述观点随意诋毁的情况,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手机环境的健康性,也容易让学生在不文明的网络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若是不加以约束与管理,势必会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对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建健康、文明的手机环境。首先,教师在“微”平台信息发布中需要做到“去伪存真”,保障“微”平台所展示信息的真实性、教育性。其次,需要培养高中生的网络文明意识,不肆意发表言论、不恶意诽谤、不表述污言秽语、不表达不正当观点,增加高中生对手机道德规范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手机文明环境的构建,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打开网络管理空间
学生应用网络的习惯已经形成,班主任可以适时推出一些网络交互活动,其教育效果会更为突出。如“家庭作业与减负”话题讨论活动,班主任要求学生、家长利用网络展开讨论,对学科家庭作业设计情况做深入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大多抱怨家庭作业太重,要求老师能够减少作业的分量。家长的观点比较复杂,有支持减少作业量的,也有主张增加作业的。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展开推心置腹地交流,给出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展开自我反思。有学生主动反思,表达对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也有学生希望教师布置不同作业,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有差距。班主任认同学生的观点,给学生以更多鼓励,网络交互活动获得共识。通过这样的网上交流,给学生带来更多发声的机会,对促进心育进程形成重要支持。
(四)正确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根据家长的反馈,发现学生行为懒散、学习不积极等问题后,教师可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质量。教师在德育活动中,可设计与梦想有关的内容,并利用相关视频、歌曲,帮助学生融入德育课堂,感知视频与歌曲内涵。之后,教师使用便签,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梦想、未来想从事的工作,然后投放在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学生写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梦想实现的必要条件,并将它写出来,作为自己的指路明灯。最后,教师总结学习、获取知识是梦想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时代,耐心已经成为了稀缺品质。班主任需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认同并梳导学生的消极情绪,赞美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班主任应贯彻“问题不等于人”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评,通过行为强化技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结束语
正确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手机在高中生中普及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可逃避的事实,高中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手机在德育教学中的优势因势利导,使手机对德育工作的挑战变为机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胜.“微网络”时代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0(10):91-92.
[2]李伊.高中德育工作面对“微网络”时代的应对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155.
[3]夏孙瑜.“微网络”背景下高中德育困境与教育路径[J].教育观察,2020,9(07):102-103.
[4]陈佳润,唐为萍,林晓玲.手机对高中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10-11+26.
[5]王晓萱.“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考试周刊,201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