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 523000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教学虽然是比较基础的,不容被忽视,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时期的教学。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学会了主观思考,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想要探索的欲望,由此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有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理解与记忆,并且还会涉及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题目,与那些理解能力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较为简单,然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参与数学课堂非常痛苦的。所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也要意识到这一情况的存在,并且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创造合理的教学规划,进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1 培养小学生积极提问的学习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机会的同时可以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状况,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小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学习,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与限制。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且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积极引导学生找出多个解答问题的方式。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五年级二班总共有25名女生,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3/5,请问这个班级男生总共有多少人?可能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25×3/5=15(名),数学问题的解法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学生是用的这种方法:25×1/5×3=15(名)这也是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解答该问题的一种方式。所以一道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在教师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可能有些学生还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出的答案却是相同的?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的课堂上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要引导学生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提前了解教材内容知识,并且注意到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既要给予学生课堂提问的时间,也要流出为学生讲解知识的时间。
2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大胆提问,不断的激发与活跃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需要老师为学生制造班级活跃的课堂氛围,因为紧张严肃的数学课堂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进而没有想要提问的欲望与积极性,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好好的锻炼与发展。所以就需要数学教师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自身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与友善。其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特性进行教学创新,比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百分率的相关知识时,如果想要直接给出一段苍白的题目,问学生养鸡场中鸡存活下来的个数,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题目中的内容,并且为学生讲解通常求百分率的通用公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教师与时俱进的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想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教师不要直接照本宣科的为学生讲解枯燥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小知识,比如,在讲到数字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这些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人,比如学生背诵乘法口诀的时候,会觉得多而枯燥而失去背诵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九九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学生走向讲台当个小老师为其他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在体验教师感受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转换,并且对于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为了想要在课堂上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在课下他们会认真准备,并且积极查阅资料,有时候还会请教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将会增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会得到激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地创新,要在课堂上多多提问学生,与学生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从而在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的师生友谊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如此小学生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得到提升,进而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春蕾,肖依.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45-46.
[2] 曹文营.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78-79.
[3] 杨祥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