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幸幸
广西百色市靖西民族高中
摘要:在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在根本上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的话,就需要教师从现在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出发,根据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这样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高二年级的化学教学活动开展,高二年级处于高一年级与高三年级之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更加应当重视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开展,这样一来,才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文章针对如何在高二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融入开放性教学的方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研究,以期可以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借鉴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高二化学;开放性教学;教学研究
一、高二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内容的学习相比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的,而且,化学这门学科在整个高中的课程教学比例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此外,现在教学越来越提倡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高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旧以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教学目标,从而就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得分机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得以提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高二化学开放性教学方式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彰显开放性
如果教师想要在高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打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的话,就应当从根本出发,在一开始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应当设置开放式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才可以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围绕着开放式的教学目标来制定,整个课堂也就是开放性的课堂了。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课的知识内容时,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设置为:第一,讨论定性或定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方法,设计方案具体测定某个化学反应速率,介绍采用数字化实验测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第二,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
如此一来,通过设计方案和生活、生产和社会的观察,将目标的开放性有所扩展,使课堂接下来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探究。
(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在设置了开放性的教学目标之后,就需要对高二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进行开放性的设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来设置好了教学内容,然后口头将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听,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二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应当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基于传统的课堂口头讲述的方式上,在以培养学生思维为前提的基础上,来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开放性的设置,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其中有多个知识点,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情景。如果仅仅追求情景的有趣,会有很多选择。可是这些情景对后期学生的学习有多少引领性作用,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入思考呢?很多情景的利用率很低,除了开头和结尾时提及,几乎没有其它作用。但如果把情景变成一个研究任务或微课程,就会大不一样,课堂的开放性内容就更有价值。像由情景引出一个研究任务——手工制作泡沫灭火器。而制作过程中,需要研究、应用很多的盐类水解的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开放性的探究,提高了化学素养。
三、创设开放性的课堂互动
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高二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尽管可以向学生传授很多的知识内容,但是一整节课下来却缺乏互动性,既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又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就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在开展高二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打造一个既富有开放性又富有互动性的课堂,从而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化学电源”时,针对“电化学极化和电极反应中的表界面现象和应用”,采用实际问题的提出、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抢答和答案完善的教学模式,然后通过理论内容的学习,由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目前特斯拉电动车自燃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反向巩固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最后老师进行理论提升和总结。整个课程内容充实设计巧妙,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充分彰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了课堂的开放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洁.探讨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多样化[J].情感读本,2018(02):77
[2]朱华.关于高中开展化学开放性实验的思考探索[J].生物技术世界,2015(0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