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细节教学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李绍华
[导读] 在新高考模式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
        李绍华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  265400
        摘要:在新高考模式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而如今的考查方式早已摒弃了以前的死记硬背,套用模板的呆板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要考查学生自己的组织语言,归纳要点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图文资料的分析与解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地理概念术语的理解与阐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字:基本概念的内涵;地理概念的外延;
细节一: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内涵的详细剖析
        新高考的考查形式之一是对资料中给出的新事物、新概念、新理论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剖析基本概念的方法。剖析基本概念不是一带而过,浮于表面,而是对概念进行恰当的分析、整合,从而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才能运用基本概念来做题。
        案例1:对城市化的定义剖析可抓住三个转变:一是人口的转变,即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二是地区的转变,即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三是活动的转变,即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因此在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行城市化时可依据这三个指标进行判断。将概念分成易于学生理解的三个方面讲解更加事半功倍。
        案例2:对地球的宇宙环境中的天体系统的剖析为:一是天体之间所组成的系统,所以必须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天体才能组成;二是天体之间要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如:北斗七星不属于天体系统,因为它们之间虽然虽然存在着相互吸引,但不存在相互绕转的关系。运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案例3:对产业转移的定义剖析为:一是产品生产进行转移,而非产品的转移;二是部分或全部转移,如:电视机、电脑等的组装厂由中国转移至东南亚的越南等国,这就是产品生产的部分转移。揪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眼进行重点剖析,更加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细节二:重视对地理概念的外延的仔细分析
        新高考的考查方式更加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得益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拓展一些概念的外延来实现。
        方法一:通过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来剖析概念的外延。
        如: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是在八十年代中国人口生育高峰时提出来的,“一家一孩政策”即大家都熟知的独生子女政策。后来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我国又因时制宜的提出了“单独二孩政策”即父母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生育二孩。如今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应对老龄化,我国又提出了“提倡普及二孩政策”。后面实施的这些人口生育政策也叫计划生育政策。即广义上的计划生育即与国情相适应的有计划的生育。

千万不要以为,计划生育就是只生一孩,不要只看概念的狭义的的内涵,认为后面的这些政策不属于计划生育政策,要放眼看到概念的广义外延。
        方法二:通过概念的发展规律推测概念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切不可只看过去,停留在一个时间段静止,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概念的外延。
        如: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先转移产品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后转移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许多学生往往就认为像纺织、钢铁、服装等产业的能进行产业转移,但电子、宇航、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进行产业转移。其实不然,这只是目前现阶段的产业转移状况。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将会出现更高端的产业,那么现如今的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高端产业相对于新产生的产业就属于落后产业,也会因为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而进行转移。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更有利于概念外延的理解和运用。
        方法三:仔细剖析概念外延的细微差别。
        有一些概念、地理术语,它不仅只停留在表面的意思,细究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中有“技术水平的差异”。并不是说只要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有技术水平的差异就行。详细剖析这一要素的外延是: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要小,才易于产业转移;若差距太大,转入地难以顺利承接该产业的转移,就不易进行产业转移。
        例如:历史时期西欧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选择距离较近的非洲,美洲发达国家也不选择距离较近的南美洲,而一致看好了亚洲东部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小,而与落后的非洲和南美洲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即使转移过去也不会顺利生产。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透彻这些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将这些概念、术语悟透,在做题的过程中才不至于步入误区。
细节三:重视地理概念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
        新高考更加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概念术语之间关系的理顺,从而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深刻剖析概念之间的关系,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框架关系,从而能更好的理解应用概念来做题。
        如:副热带高压与中国锋面雨带的关系。单独拿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它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不易产生降水。但是在中国的夏季风东南季风所带来的降水中。降水的类型是锋面雨,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这里充当的是锋面雨中的暖气团的角色。所以正确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易于学生的理解运用。
        对于长期奋斗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们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概念讲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良好气氛.张春善;《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2012-08-08
[2]全球变暖背景下亚非干旱区降水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研究.徐栋(导师:王澄海) ;兰州大学,硕士(专业:大气科学-气象学); 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