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玲
郴州市第四中学 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与困境。对于初中班级管理来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传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对此,运用符合初中生特点的管理方式,才能提高初中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分层管理理念的内涵为核心依据,围绕分层因子的选择和分层管理的必要性,对分层管理模式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可以为初中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班级;分层管理;管理水平;应用措施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其思想价值观念不够成熟,自我约束能力较为薄弱,在情绪和事情的处理上缺乏理性。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在提高班级管理科学性的同时,助推初中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班级管理引入分层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因而其内心深处埋藏着“叛逆因子”,如果班级管理依旧沿袭“一言堂”、“老师说,学生听”等传统而陈旧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势必导致管理措施的实施不易被学生接受,使得班级管理中充斥着强制性与被动性,因此,利用分层管理对学生的需求层次进行精准而科学的划分,能保证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进而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促使其可与接受班级的管理和引导,最终推动和谐班级氛围的营造与创设。
(二)基于班级管理发展需要
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将管理的权限进行层层分配,一方面可以使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得到解放,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使学生担任班级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进而推动班级管理实效性的有效提升。
(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班级管理从传统方式向新型方式迅速转变[[[] 冯印秀.初中班主任班级分层管理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95):161-162.
]]。初中教学要想实现人本性与柔性管理,必然需要以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做基础,而分层管理可以促使班级管理得以顺利转型,进而为人本性教学和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使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分层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分层组合,动态分组
初中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进行仔细观察和全面分析,借助观察、谈话、练习等环节,解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而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而清晰的判断。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安排,并建立若干个学习互动小组,使小组中的学生成员在学习中进行互动。在分组时,无论是优等生还是暂差生,初中班主任都切忌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二)分层管理,优化角色
1.对“品学兼优生”的培养
品学兼优的学生是班级学生的榜样和楷模,班主任需要对这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班主任可以引导并安排这部分学生担任班委干部或者动态小组组长的“职务”,在促使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同时,也使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程丽丽.浅析基于性格分析的循序渐进式分层管理模式在班级(寝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31-32+35.
]]。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给品学兼优生设置工作目标,使他们带领自己的团队向“优秀班级”、“先进小组”等目标创先争优。其次,班主任还需要对这部分学生的短板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及时提醒和点拨,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全面发展。
2.对“灰色学生”的培育
班级上大部分学生并非才华横溢的尖子生,也不是问题不断的落后生,而是处于一般水平,美国教育研究者称之为“灰色学生”,如果班主任可以对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相信他们也会脱离灰色,感受到他人的认可,或开展班级活动,给予他们充足的表现空间,使他们的才能和作用得以展现,进而建立坚实的自信心。开展“星级学生”评比活动,依据学生成长中需要关注的环节进行星级类别的设置,善于捕捉“灰色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并激发其能动性和上进心,使“灰色”变成“彩色”。
3.对“暂差生”的转化
“暂差生”学生主要包括量这种类型,一类是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然而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良好,成绩不如意因基础薄弱导致,但他们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动态小组骨干力量和榜样力量的作用,对“暂差生”实施思想帮扶和学习帮助,推动“兵教兵”和“兵带兵”方式,化整为零,提升效率。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通过谈心和针对性辅导给予“暂差生”更多的关怀和关注,不吝啬称赞和表扬,通过激励使其感受到尊重与价值体现,如此可以促使其健康成长和努力学习。
(三)分层评价,提升追求
初中班级学生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而班级内学生始终存在“优、良、中等、较差、差”等区别,因而班主任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管理中借助加分评价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在初中班级管理的分层评价中,主要把评价机制划分为主体分层、内容分层和形式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有利环境,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班级氛围,以先进带动后进,实现优生更优、中差生转化提升的目的,最终在班级内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结论:基于分层管理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围绕分层管理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实施的必要性,初中班主任需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分层组合、分层管理和分层评价三个板块,进而促进班级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全方位提升,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刘建辉.新时期初中班级分层管理方法探微[J].学周刊,2021(15):173-174.
[2]冯印秀.初中班主任班级分层管理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95):161-162.
[3]程丽丽.浅析基于性格分析的循序渐进式分层管理模式在班级(寝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31-32+35.
作者简介:陈美玲(1991.6—),女,汉,湖南郴州市人,2014年毕业于长沙学院,现系郴州市第四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方向: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