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段娜
[导读] 通过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研读,要求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解题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有。
        段娜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256600
        摘要:通过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研读,要求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解题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有。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教材为例,就阅读教学活动展开了分析,探究如何找到阅读文本解读重点,包括文本特征、主题意义、情感价值等方面,以期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引言: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准确地文本解读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与重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的逻辑关系、找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故事的情节,才能充分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学在组织阅读时,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透,找到文本的主体内涵与教学价值。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以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3a中的文本为例,重点分析如何有文本解读的重点。
        一、研读文本,构建整体框架
        初中英语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文本,文本不同语篇结构、文本特征也具有差异,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解读文本的语篇结构、了解文本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逻辑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需要对文本的体裁进行理解与把握,重点分析文本的行文特点与脉络框架。当前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主要包括三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本次选择的课例是一篇典型的对话式记叙文,通常包括起因、经过与结果三个要素,通过对文本特征的研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例如: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3a 阅读文本中,主要描写的是孩子与母亲的两组对话。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制定导入话题。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图片,教师提出问题“Where is it? Who is the owner of the room? What happened to the room? When did it happen?”,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逻辑性与层次性,形成具有逻辑意义的问题链,充分体现了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方面引出了“Housework ”话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体特征,梳理文本脉络,构建整体构架,为阅读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文本,挖掘写作主题
        阅读文本除了学习、词语、句子、语法这些内容外,还需要深入地挖掘文本的主题与情感,才能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根本。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重视对词语、句子翻译,讲解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还是处于较为表层信息的掌握,而忽视主题意义的挖掘,因此需要重视教材本真的思考,深入地挖掘文本,找到其中蕴含的主题意义,基于此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作者的情感与中心思想。


        例如:在进行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3a 文本主题意义解读时,就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1.孩子对于家务劳动的行为转变。“The next day…… clean and tidy.”孩子应该学会与父母共同分担家务劳动。2.孩子与母亲的话语内容的转变,“I'm sorry…… comfortable home”经从“对抗”转 向“理解”,更加理解父母。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主题意义,教师可以采用留白处理,在行为转变与对话转变这两个情景之间,运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What probably happened to Nancy before the next day?”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意义,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的方法来进行二次留白,一方面是对文本信息的二次梳理与总结,另一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表达意义,知道父母的不易,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
三、超越文本,延伸情感价值
        在了解基础语言知识、文本内容、主题意义以及语言运用外,还可以进行迁移与创新活动,包括批判、评价、论证、想象创造等来实现情感与价值的延伸。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读后活动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情感价值走向,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例如: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读后活动“How come?”,给予学生想象与思考的时间,教师适当地发挥引导作用,“What changed Nancy?”提出这一问题,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或者讨论,为设计的读后活动话题搭建了支架,为学生提出了方向。同时,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运用到今天课堂所学到的目标语言,进一步巩固,充分地学会如何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了语言知识与技能二次练习。通过文本的阅读,对于作者写作情感与价值取向进行了进加深入地理解,并全面贯穿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情感观念与价值观念,起到教学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调动阅读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解读的重要性。解读的情况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定位;反之无效的文本解读,再新颖教学理念,有趣的教学方法,也起不到有效性。教师基于文本解读的三个着力点出发,也就是文本特征、主题意义与情感延伸,有效地突破英语阅读表层化、碎片化的现象,以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孙乐健.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文本解读[J]. 海外英语,2020(02):205-206.
        [2]宋怡怡. 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多元解读教材文本[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4):53-55.
        
本论文为山东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英语阅读专项课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研究》2020WJZC004 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