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理论的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陈妍霓
[导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以下简称《标准》)的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其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陈妍霓
        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以下简称《标准》)的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其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写作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促写是写作教学主要的方式之一。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后发现,“支架式教学”能够对症下药。教师在关键时刻为学生搭建相应的、适时适度的有效支架,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培育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活动,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工作者Wood等(1976)首次提出“支架”一词,此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在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和潜在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后来,布鲁纳和伍德在其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支架理论,他们提出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内发挥课堂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逐步搭建合理的脚手架,让学生沿着这些支架进行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其向更高的学习状态进步。
        三、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5 Section B的阅读版块,该语篇围绕卡通片( cartoons ) 这一电影类型展开,主要谈论一个为学生熟知的美国卡通形象——米老鼠( Mickey Mouse ),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卡通片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特别是米老鼠的诞生和成名过程以及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预测、归纳段意、提问回答等阅读技巧解读文本,明晰文章结构和逻辑;
        (2)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引导,归纳作者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进行思考;
        (3)学生能运用有效的仿写策略,使用适当的斜街手段,理清篇章逻辑,精准且创新地表达要点;
        (4)学生能分析、比较同伴的写作,参照所给评分依据和范文,独立修改和润色初稿。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与导入
        (1)猜谜游戏热身,搭建情景支架
        笔者首先用简短的句子呈现目标人物的特性,例如学生要猜测的目标人物为哆啦A梦,笔者描述的内容为“①He is smart and kind. ②He is fat and cute. ③He has a magic pocket. ④He is the symbol of Japan. ⑤He always helps to solve his owner’s problems. ⑥His owner is called Da Xiong.” 当笔者呈现前两个描述时,学生并无法猜中正确的目标人物,但随着第三个描述的呈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猜中正确答案。六个句子的设定分别描述了目标人物的外貌特征、作用、创造者以及文化地位,和本篇阅读作者谈论米老鼠的方式类似。
        (2)以故事为引,搭建主题支架
        在前期的热身活动中,学生已明确知晓要学习的语篇是关于卡通人物的,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位卡通人物,于是笔者紧接着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目标卡通人物米老鼠,并将生难词穿插在故事中,在主题情景环境中理解生难词。

例如笔者尝试提问“Do you know who created Micky Mouse? And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引导学生思考这位米老鼠的创造者是个怎样的人,引出并学习生词“successful”;之后笔者再通过讲解米老鼠是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星星的卡通人物,引出重要词组“cartoon character”和难词“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2. 解析文本
        (1)借用插图,合理预测内容
         该语篇配图内容为迪士尼乐园花车巡游,主人翁米老鼠正站在花车上跳舞,笔者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设置三个问题(Q1: Who are they in the picture? Q2: Where are they? Q3: What are they doing?)引导学生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来描述图片内容,完成对语篇内容的预测。
        (2)锁定主题句和中心句,搭建内容支架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直接的理解文本,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关注每段的首尾句,找出每段的段意,建立起全文的内容支架。笔者根据学生学情,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让学生大致了解全文大意。之后笔者将提前归纳好的段意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每段中心句选择与其内容相符的答案(Para1: Who is Mickey? Para.2: Why is Mickey popular? Para3: How is Mickey today?),这样学生清楚的明白在写作中每段首尾句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掌握了全文的内容。
        3. 深入思考
        一篇文章往往除了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以外,还有内部的逻辑思维和情感态度。学生在老师所建立的各支架引导下,已顺利归纳出Micky Mouse所具备的性格特征,此时笔者紧接着提问“Just like Micky, we also have some problems in our study or life.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face the problems?”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讨论,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从学生的回答反馈中,大部分学生会类比Micky的做法和性格特征,找到自己相应的做法以及希望养成的性格。
        4. 创作文本:同伴讨论,搭建思维导图支架
        笔者以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为例,利用思维导图(见图1)搭建支架,学生利用这个支架,围绕Monkey King进行发散性联想,明确Monkey King的基本信息,总结Monkey King具备的性格特征以及在中国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对目标写作人物Monkey King的了解更深入,写作结构层次更清晰,关联性更强。
        5. 提升文本:同伴互评互改,润色提升
        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搭建的思维支架进行写作,写作完成后,两两同伴交换互评互改。笔者提出要求,首先,看书写。如果卷面上有黑疤、字迹潦草等影响卷面整洁美观的痕迹,并在空白处注明“书写-2分”。其次,浏览全文,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晰,是否符合标准的三段式结构。之后,通读全文,将拼写错误的单词用红笔圈出,并在空白处注明“单词错误_____个”。然后,用荧光笔划出文章中的逻辑连词。最后,找一个句子进行美化,用高级词汇替代低级词汇,或是用短语或高级句型进行改写。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不断探索和改革,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多层次的支架,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葛文山.《做最好的英语老师》[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叶传敏.“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师》2020年第8期
        3.陈东容.“多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如何在导入课中进行情景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