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非正常交往原因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黄春香
[导读] “交往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现象,通过交往,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获得发展,才能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不过,这一切交往活动的实施都应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
        黄春香
        重庆市垫江第四中学
        摘要:“交往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现象,通过交往,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获得发展,才能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不过,这一切交往活动的实施都应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完善的青春期的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而言,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们在和异性交往的时越过既定的界限。笔者以案例为依托来探究其过界行为产生的原因,以求解决之策。
        
        关键字:农村高中    留守学生    非正常交往    原因

一、留守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广大农村青年被迫离开故土,到外地谋求工作。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没有条件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只能让其随着年迈的老人生活,这使得部分青年的子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留守学生。
        虽然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在心智上要较底阶段留守学生成熟,可是他们还属于没有成年的社会人,仍然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怀,生活中的烦恼需要向亲人倾诉。留守学生因独立生活或隔代抚养,没有父母长时间在身边的陪伴,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长此以往,内心的失落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内在的心理营养不良。为了满足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取,来填补内在情感的依赖,支撑存在的意义,于是他们想从与异性的交往中寻找慰籍和生活上的互助,基于此种出发点这类学生容易产生早恋。
        小秦,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平日里不太爱和身边同学交流。但是,有一段时间她经常以各种理由找班主任请假,并且每周上交手机时只是敷衍地上交一部不能使用的手机。经过班主任的明察暗访,最终得知她正在和社会人士谈恋爱。经过私底下的交谈才得知,小秦之所以会和社会人士非正常交往,是因为“他能在我感冒的时候,提醒我多喝热水,并且还会偷偷给自己买感冒药、防寒衣物等”。小秦因为别人些微的关怀而和社会人士非正常交往,并且还多次以欺骗的方式在班主任处蒙骗,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她内心爱的缺失,渴望从异性那里寻求慰藉。
二、留守学生空虚内心的放逐
        1、学业无望的放逐
        相较于城市高中,农村中学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并且学校在招收生源时,部分留守学生是通过择校的途径进入高中。这一批择校进入的留守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等方面都较优等生来说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年级的递增,知识难度也在与日俱增,课业任务因高考的临近越来越繁重,留守学生内心渴望成功的欲望在一次次的检测中慢慢消退,无力感在心中泛起滔天巨浪,直至最后眼看学业无望,为消磨时间他们会选择与之有共同特征的异性进行交往。
        小李,本班一位低空入校的学生,在高一年级上学期时还勉能够跟上步伐,下半学期随着数学函数、物理电力等知识的涉及,由于自身抽象思维的缺乏,由原本六十分左右的分值逐渐向二三十分递减。虽然他自己想过想要进入梦想中的大学去就读,也经过一段时间上课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等方式的自我救赎,但是面对课后习题一片茫然,无从下手的无力,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为消磨高中的两年多时间,他选择了恋爱。
        2、 从众心理的作祟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思想、情感、性格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个段的留守学生在看到身边原本不如自己的同学都拥有了“女朋友”;又担心自己如果没有,会被嘲笑,很没有面子;并且认为有女朋友是一件很新奇、时髦的事情。因此,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魅力,完全不顾及自己学生的身份,想要很快找到对象。


        小陈,是一个课堂上超级爱睡觉、行为习惯很糟糕、考试几乎次次年级倒数第一、全年级最喜欢在老师跟前晃悠的留守学生。因看到周围有谈恋爱的现象,在分班不久后,小陈就溜达到高一年级找到一个女朋友。之后经常会大张旗鼓地陪着自己的女朋友在校园操场上散步,还在自己熟识的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女朋友,并对周围的同学说“你们这群单身狗,之前笑话我没有女朋友,现在呢?我都有女朋友了,你们还没有找到女朋友。”
三、学校管理团队交往观的弱化
        1、学校管理意识的偏离
        在当下这个应试教育高考模式的引导下,农村中学无论从哪个层面都没办法与城市中学相比的现状影响下,为了赢得更多的生源甚至优质生源,很多农村中学不得不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重视学生的学业、弱化学生的社交教育。
        2、学校交往观教育的薄弱
        面对本校农村留守学生恋爱普遍的现状,学校每一学期都有邀请心理教育方面的老师来开展“学会自尊自爱·梳理正确交往观”的讲座,也有针对女生开设专门的女生座谈会,但并没有形成常态化。并且因为此类活动的广泛性,难以起到“对症下药”的功效。虽然,这样的讲座对羡慕恋爱或者正处于恋爱萌芽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遏制的作用;但是对已经恋爱的学生来说,因为缺少对其恋爱根源的辨别,难以从根本上触及恋爱中学生的心理,因而最终收效甚微。
        3、班主任专业知识的欠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班主任为避免班级出现的非正常交往现象,在开展“树立正确异性交往观”的专题班会时,会明令禁止与异性非正常交往,告诉女生“不听老人言,初亏在眼前”,会对恋爱双发的学业产生影响。但因缺少专业知识的引领,班主任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很少能够触及恋爱中的留守学生的内心深处。针对已经和异性有非正常交往的学生,班主任也针对学生的表现,选择性的找出恋爱一方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还是有感触,但是“情难自禁”的他们在极短时间内又原复原样。
四、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
        1、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
        在价值观形成期,农村留守学生受社会“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并且近几年部分年轻人虽识字不多但获得可观薪资这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导致当下农村高中的部分留守学生面对很繁重的学业他们选择无视,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感情中,来寻求心理的安慰。
        小雷,一个家境比较优渥、课堂上爱睡觉、考试几乎是全年级倒数,在开学不久就通过“万能墙”这个非官方的组织寻觅到一个女朋友。班主任与其谈心时,小雷讲述到“我的父亲在贵阳市有一个做了十几年的五金批发门市,大字不识几个,每年的收入还不错,我准备以后去接他们的班。”
        2、传媒不健康内容的刺激
        农村留守学生因受到缺少父母的监督,平日偷摸玩手机,缺少通过正常渠道接受性教育机会;且受到书刊杂志、电视广告、电影及网络等传媒中关于不健康的性内容的刺激,与社会上不良人员的来往,私自进入某些娱乐性场所等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原本平静的心理在此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部分学生有想要恋爱的冲动,或者有恋爱形成的发生。
        农村留守学生非正常交往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间、非一人之力可行,需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着力。笔者浅薄认为可从四个层面入手:首先,留守学生自身应该清楚认识到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还是在于读书。可通过培养自信,寻找学科优势来弥补内心的无力。其次,家庭应注重氛围的营造,父母需要给子女足够的关爱,避免性格上的孤僻、内心的孤独。然后,学校层面可更改一贯打压为疏导的方式,开设专题课程等途径,引导留守学生认清非正常交往的弊端。最后,国家应加大对传媒中不健康信息的监管力度,杜绝相关影像资料的流传。
        
参考文献:
1、贾宁辉《艺术处理男女同学“交往过密”问题》2015
2、费兰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中异性交往探究》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