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 116031
摘要: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未来在大学录取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思想品德评价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严重不足,针对此情况,从思想品德中的团结协作这一要素出发,重点探究其中包含的融合力以及组织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评价制定出细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融合力 组织能力 评价细则 小组管理模式
《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其中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几方面在学校的组织下都会有一定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而思想品德的考查却相对薄弱,以致我们在填写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时候只能凭印象打分,无法给出客观性的评价。由此对于思想品德方面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势在必行。
思想品德的过程性评价渗透在每一天当中,具体落实在小组中,以小组为单位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也可根据量化的数据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偏颇,组内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思想品德这一方面,涉及到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就团结协作这一维度的量化细则的制定做出初步的探究。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的环境中,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的集体单位,在这样集体中学习与生活,学会团结协作能更好的适应这种环境,促进个人发展,个人也将在集体中收获集体带来的益处,因此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而团结协作也是思想品德这一方面考查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团结协作中的两个要素一个是融合力,一个是组织能力,对于这两种能力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细则,从而更好地帮助评价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为思想品德这一要素的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融合力的评分细则
融合力体现了学生对集体的融入度和参与度,学生要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并积极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提升自己在集体中的融入感,促进学生在集体中更好的发展,调动好每个学生对集体融入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提升集体的凝聚力。
1、从融入度的角度制定
团结协作的前提条件是融入集体,为鼓励学生能够积极的融入集体,可以从团结同学、主动帮助同学、包容性这三个角度进行测评。团结同学是融入集体的基础,有团结同学的意识,就具备了更好的融入集体条件,因此团结同学也是融入度的基础。融入集体后,要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在集体中确立自身的价值,这离不开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为激励学生在集体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制定出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细则,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活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也就能更好的融入集体中。但集体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有差异的,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体融入集体的意向,加之当下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平时缺少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所以包容性这一点尤为重要,包容他人的缺点,理解他人,这种包容性的提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集体的能力也为阻碍融入集体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从参与度的角度制定
融入集体之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就要对其在集体中的参与度进行测评。这种参与度的测评可以通过学生参加活的积极性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出来的集体荣誉感来完成。而且在学生参与活动时不应只看最后的结果,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集体跳长绳比赛,最后比赛会有年级的总名次,根据不同的名次在小组评价时赋相应的分数。但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也要对其有过程性的记录,记录其参与训练时是否迟到,是否缺席,是否听从统一指挥,是否为班级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出谋划策,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记录并相应赋分,评价其集体荣誉感的强弱,并根据记录及集体荣誉感的等级进行综合,得出最后的得分。
二、组织能力的评价细则
每个人都是集体的组成者与参与者,团结协作不但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也要让这个集体有序行进,有序进步、不断成长,这就离不开组织能力。
在团队中,让各项活动都能有序进行,这需要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体现为协调力、领导力、策划力、执行力、管理能力。领导力是团结协作的灵魂,它是一个集体的向心力,让集体更团结,协调能力让集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发展,处于和谐的状态,策划力是对未来发展的预判和规划,让团队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性,协调能力和策划能力都对集体进行整体组织,促进其协作。而执行力和管理能力是将组织能力分化在具体的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实现过程性评价。
参考文献:
《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中华人民国共和国 教育部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调查及推进策略研究》
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