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高等教育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司朝霞
[导读]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当前的宏观高等教育学研究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司朝霞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当前的宏观高等教育学研究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追根溯源,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对宏观高等教育的科研群体认知产生偏差,被认为是只针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没有认识到宏观高等教育的规律性。第二个原因,对宏观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认识不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和宏观高等教育学是同样的学科,没有分清楚决策和学术研究的本质性区别。综上所述,对宏观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仍旧是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分清宏观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性质,学科研究范围以及与其他同类学科的区别和联系,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宏观高等教育体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学   宏观高等教育学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结合我国目前现行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宏观高等教育的研究也是当前我国宏观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也很广泛,学习和了解宏观高等教育学的规律和基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且学习宏观高等教育学,可以透过事情表面的现象看清事情本质,这对于人才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及研究范围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社会实践方面要求颇高,了解和学习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十分的有必要,而高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有两部分,第一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另一个是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过程。目前高等教育学发展还很不成熟,我们还是要根据历史经验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反省和思考。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到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加强其应用研究;第二个事情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视也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水平。
        从研究范围上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高等教育主要致力于研究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内容主要涉及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体系中。而宏观高等教育学主要致力于探讨个体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运行规律,这需要联系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人口背景等等。这两者之间互相作用,联系密切,也会有很多的共同之处,这也是两个领域密不可分的基础。
        三、为中国特色的宏观高等教育学而努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经验方面,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谓是经验颇丰,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有两方面的深刻认识:第一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教育认知;第二是对高等教育的运行规律的认知。把对国情的基本认知和高等教育的运行规律人之相结合,帮助建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也是当代中国特色宏观高等教育体系的要求。
        所谓社会交往能力,具体是指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表示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现代企业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想要适应社会需求必须要具备三条标准:第一是技能技术优秀,拥有超高的职业技术能力;第二是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够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第三个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人际交往中时时刻刻都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迅速地适应社会需求,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很差,即使自身的技术技能过硬,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不能很好的控制自我情绪,不善于自我调节,非常影响日后的工作发展,很难被委以重任。大多数企业认为:“管理是一个优秀的人能够带出一个团队的优秀。”所以很多企业在自身的企业管理培训体系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加强心理疏导,以有利于人才后面更好的发展和培养。


        四、宏观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相似和不同
        自古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概念界定一直是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都认为:“管理就是为了使他人同自已共同实现既定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计划等行为的过程。”故而管理活动主要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基本特征,即“通过一定的组织、计划他人的行为,”,它在一切的活动过程中都存在;二是管理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计划目标;三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联系与冲突,但是双方都是为了完成既定目标,以实现大于个体行为的收益效果。这也恰恰证明了,管理的本质是强化自身以达到人、财、物的和谐统一,其过程和目标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
        通过上面对“管理”概念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已经初露端倪。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有两部分缺陷需要弥补:第一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认知产生偏差,管理科学的本质在于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办法,而并非是研究事物的运行规律,所以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却并不在其研究范围之内。第二是没有分清两者的管理目标不同,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管理目标产生认知偏差。根据上述分析,高等教育活动分为微观和宏观,但是两者之间的运行规律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学校主要进行的是教育活动,进行正常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生活管理工作,属于微观教育范畴,而国家的行政教育部门等进行的监督和管理行为,属于宏观教育活动,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主要起到监督和教育作用,而不会干预学校日常的正常工作安排和教学行为。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把高等教育研究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结合起来,把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建立健全与社会和环境变化都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和分析管理内在的运行规律。
五、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高等教育学体系
        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的目标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通过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且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教育在社会,人,文化三者之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之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发展目标也是前进方向。
        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求,适应我国基本情况;第二是发挥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最大优势;最后一个是以培养高等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体制的三个重要参与者是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三者在高等教育体制中联系密切且相互制衡,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优化我们高等教育制度的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把社会支持和学校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使得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在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
        六、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史,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高等教育学体系的发展史,由此可见,加快对传统宏观高等教育方案的改革和优化,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教育基础,更是结合我国国情需要制定出来的教育方针。做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顺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把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支持和学校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宏观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月. 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思考——基于经济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视角[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08):181-182.
        [2]刘小强.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1):16-16.
        [3]刘军伟. 高等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探析——基于高等教育研究繁荣程度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省际相关分析[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8(13):15-15.
        [4]孙华.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之我见[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

作者信息:司朝霞,女(1987.06—),汉族,籍贯?河南南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运用网络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20SZ0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