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幼互动的重要性——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大班区域活动为例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吴晶晶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
        吴晶晶
        江苏省扬州市明月幼儿园万科分园   225012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所谓的师幼互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在重常规、形式、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也无法得到满足。随着《指南》理念不断深入及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教师们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在游戏中的作用。我们就针对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谈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所构建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行为策略。
        “中国的传统节日”,什么是传统?所谓传统,大致具备4个特征。第一,  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第二,世代相传。是每个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的传承,具有浓浓的社会氛围,它不是-味守旧,不是固步自封,至今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在继承中得以创造性转化。第三,民族特色。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缘起都和华夏百姓的生活、学习、劳作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饱含着中国人民的各种美好情感和愿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资源和根基,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能力和地域个性,有别于现代和外来。第四,博大精深。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高深莫测。
        我们之所以要去继承和发扬传统,就是因为传统里有太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的一大代表,是幼儿园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美好载体,对未来一代代的立德树人,爱的萌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我班的区域游戏“中国的传统节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参与度也是很高的。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但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产生互动模式,才能使幼儿充分游戏,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关注需要,共同创设
        案列: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都沉浸在开心的氛围当中。有说做贺卡的、有说做圣诞树的、还有的是分享自己收到过什么圣诞礼物的!看到孩子们对洋节日的喜爱程度如此高,我就顺势问了一句:“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你们知道中国人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小朋友一听到“中国传统的节日”的时候,就大眼瞪小眼的看着。显然对我的提问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聪明的郭喆元说:“有春节、儿童节、国庆节……”回答出很多节日的他洋洋得意,以为都回答正确了。我说:“是吗?小耳朵听仔细哦——中国传统的节日。”“我回家可以问妈妈这个问题吗?”张靖禹小声的说,我说:“可以的”。于是我制作了一个传统节日的调查表,让孩子们把调查表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第二天,当我再次问道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的时候,很多孩子们都能够大声的回答出来;甚至有孩子还能够大概说出来传统节日的日期,不过说的有点含糊不清。于是我就由孩子的回答生成了一个区域游戏:节日对对碰。
        观察推进:《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也提到:人在学习中的遗忘曲线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幼儿也是一样,虽然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和习俗已经有所认识,但时间一长,再不加复习,难免会遗忘。于是我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即一个“节日认知区”产生了,日后也能够让孩子更直观的去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
二、尊重幼儿,倾听心声
        我们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和孩子们建立友好的平等关系,蹲下来平视幼儿,倾听他们的心声,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和理解,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当我们蹲下来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会发现一片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纯净而多彩的天空,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们。那么,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是身高上的差距,而是心与心之间不能沟通的障碍。
        案列:在认识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后,我给每位幼儿发了一张纸,让他们根据自己想玩的游戏来进行设计,很多幼儿都信心满满的画了起来。画完后,我并没有点评孩子们画的好与不好,而是让他们一个一个上来解说——自己画了一些什么内容,并设计了什么样的游戏;而我就坐在小朋友们当中当听众。张瑾沐说:“我要画一艘大船,端午节的时候,带着好朋友去划船”。其他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说:“船这么大,教室里装不下去的”。被嘲笑的张瑾沐尴尬的把画纸捏成一团,我见了就举手提问:“划船,这个游戏我喜欢呢,那请问张瑾沐小朋友,我怎么才能坐船呢?”其他小朋友似乎也在帮助他想这个问题。我看到了地上有扔掉的旧纸盒,说:“咦,这个纸盒怎么浪费了呢?”因为班上的孩子知道旧纸盒、旧纸箱不能扔,都是可以二次利用的。这时张瑾沐小朋友灵机一动说:“把纸盒中间戳一个洞,再加上船桨就可以划船啦!”听完后我鼓起了掌,说:“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其他小朋友想了想也鼓起了掌,这时张瑾沐害羞的坐了下来。其他小朋友又问了一句:“纸可以折船吗?”小朋友想了想说“可以”。因此张瑾沐小朋友“划船”的游戏设计,生成了三个区域游戏:盒子龙舟、折纸龙舟、纸片龙舟。


        观察推进:在孩子介绍作品的时候,他就是一位“小老师”,我并没有站着倾听,反而是坐着,这让幼儿没有紧张感,也能让孩子真真实实的当了一回“张老师”。而在回答后被嘲笑的时候,我没有立即批评嘲笑的孩子,而是当作一位听众作出提问,让“小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转移注意力,去思考怎样才能做出船,而不是去嘲笑别人。
三、善于观察,巧妙引导
        适当的帮助指导是幼儿自主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幼儿喜欢独自游戏或者与同伴合作时,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有人过分的干预。但这并不是就代表着幼儿不需要或者不喜欢和老师共同游戏。
        案例:在“传统工艺坊”区域中,有六个小游戏:装饰灯笼、剪纸灯笼、创意月饼、圆片灯笼、端午彩绳、巧做百花。每个小游戏都是幼儿自主设计才生成的,所以孩子的手工制作的积极性更高。老师为游戏准备了多种材料,而孩子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不管会不会做成功,用了一点材料就浪费了。而桌下准备好的小垃圾桶里装满了才用了一点的彩纸及其他材料。这时候我扮演回收垃圾的叫着:“回收垃圾啦!哪里有垃圾要倒的可以找我呀?”高铭轩喊着:“我这有垃圾,快来呀!”我上前一看,用手翻着小垃圾桶里的彩纸,说:“我可以拿这张纸做更漂亮的灯笼哦!”。他看了看我,拿走彩纸说:“我也要这张彩纸做灯笼呢!”看他要用,就故意的让给了他。我又翻了翻其他材料,说:“这个蛋糕盒剪坏了一点,画好的月饼挡起来又是一个作品啦!”听我这么一说,又拿走我手里的蛋糕盒说:“我可以画月饼把坏的地方挡起来呢!”来回翻了几次,我说:“回收的垃圾都没收到,你不扔了吗?”他摇摇头说;“没有东西要扔了,只有一点纸屑,你拿走吧!”看到原先要浪费的材料又重新被孩子们使用起来了。
        观察推进:孩子在游戏时一直都有浪费材料的现象发生,刚准备好的材料下一秒又不见了。在回收垃圾之前,就看到了高铭轩小朋友一直往垃圾桶里扔材料,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于是才扮演这个角色加入进去,让孩子们明白要扔掉的材料也可以二次利用的。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游戏中出现的一些好现象和不好的现象,如:好现象——知道东西掉了主动上胶;不好现象——乱扔垃圾、浪费材料。这也正好是一个帮助孩子明确游戏中规则的好时机。
四、激发创造力,保护好奇心
        在探究中,孩子们通过操作,获得和积累着不同的经验。但是,现实生活中成人常常不能理解孩子的探究行为。如:孩子把整卷纸放在水盆里、用床单在客厅搭个帐篷、用水果刀自己削苹果……倘若孩子有了新的想法都被我们拒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那些新奇的想法和对事物的好奇。《指南》中也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案例:在“春”这个区域游戏中,孩子们的兴趣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的。因为里面不仅有孩子们喜欢的手工操作——油泥,还有角色游戏。本来这个区域里面只有面点烘焙和面点制作这两个游戏的,无意间看到徐懿杨在制作的时候嘴巴里还叫卖着:“卖包子啦!”我在旁边默默的看着,没有人来买,只有几个小朋友听到了叫卖声往这个方向看了几眼而已。尽管徐懿杨的叫卖声很大,但最终还是没有人愿意来买她的东西;她无奈的低头摆弄着她的面点。我当做食客慢慢走近,说:“我肚子好饿呀,有什么吃的呀?”她头一抬,开心的说:“我这好吃的可多了,有包子、面条、面包、甜甜圈……”说着说着就把我带到一张空桌子面前,这张桌子是留白区,没想到徐懿杨竟然把桌子当成了餐桌,让食客坐下来品尝美食了!她开心的向我推荐着好吃的食物,我说:“拿一些特色的食物吧!”她蹦跶着就去拿了。
        观察推进:徐懿杨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因为没有客人光临,所以我充当了“食客”的身份加入进去,显而易见,孩子是很开心的。另外她把留白区的空桌子当做了餐桌,这个想法让我觉得很好——如果“春”这个区域游戏里仅仅只有面点制作、面点烘焙的操作,岂不是会显得很单调、无趣;如果加上角色表演确实会让孩子对这个游戏更加感兴趣。游戏结束后,我还单独问了徐懿杨怎么会把空桌子当做餐桌,游戏里没有这样的桌子;她说她是跟爸爸妈妈出去吃饭的时候看到的。我当时就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假如我当时就制止了她,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思维也同样是,需要老师精心的呵护,才能让它大放异彩。
        在老师和孩子的共同讨论创设中,“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区域游戏逐渐完成。在这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以幼儿为主,注重幼儿的自主发展;即便发现问题了,也能够共同想办法、共同解决。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充分游戏,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教师的我也同样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了自己。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这样的师幼互动形式,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特色,使自己的理念更符合《指南》的要求。
        立德树人或者说爱国,无需苦口婆心,美国人用一部《星球大战》唤醒所有孩子的爱国心,而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每一个老师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情怀,决定了每一个活动究竟能走多远,走多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