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教育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刘嘉 朱玉凤
[导读] 当前,国民经济不断提升,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发展动力,从“制造大国”逐渐转变为“制造强国”、“智造强国”。
        刘嘉  朱玉凤
        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152051
        摘要:当前,国民经济不断提升,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发展动力,从“制造大国”逐渐转变为“制造强国”、“智造强国”。在这一发展阶段,工匠精神成为不容忽视的决定性力量。而技工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成为教育重点。基于此,笔者展开以下论述,以工匠精神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内在含义,并给出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字: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自从提出之日起,就受到多方关注,从教育内容上讲,不仅关乎德育、智育,还包括思政教育、职业教育。但是经过笔者多年教育工作研究,发现当前技工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和培养力度不够,教师教学理念难以与“工匠精神”挂钩,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难以体现,工匠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因此学生在学习、探究、实验、实习中难以展现出勇于创新精神。基于此,笔者认为将技工院校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相融合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概述
        工匠精神“内核”是“技能+理念”。其中技能指的是专业技术能力,理念指的是一种“境界”,既指职业操守,又指创新精神。在我国“工匠精神”最早由聂圣哲提出,泛指大国工匠应该对自己研究和创造进行精心打磨,始终将“追求卓越”作为工作追求,完整地学习产业链知识,做到精益求精。具体表现为干一行、爱一行、坚持不懈、精雕细琢、乐于奉献、精益求精,对企业而言守契约、重诚信,对理论知识学习而言重知识、明技术。在2016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下,塑造职业道德文化,让学生们可以适应社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为我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力量。
        二、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之间的融合是非常重要其必要的[1]。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一,二者的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有100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名录,我国生产企业和制造行业已经从产能过剩阶段逐渐向智能创新阶段迈进。但是实际发展过程是不平坦的,甚至可以说是容易的,工匠精神方面的欠缺让制造业始终不能完全摆脱“模仿”的困境,仍然面临发展窘境。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将职业院校的技工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可以提高产品品质,创新制造业发展道路,注重生产细节,最终实现“中国智造”的转型。其二,二者的融合是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必然途径,尤其是一些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百年企业,其“长寿”秘诀就是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只有是始终秉承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就必须将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挂钩,突出工匠信仰和情怀。而职业技工教育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紧密,职业院校是企业后备人才的集聚地,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一)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的传承现状
        “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的传播和发展速度较慢,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缺乏必要的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深度,院校工匠精神难以落实到实处,学生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学习习惯,未来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二)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的传承策略
        1. 构建“双师型”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化
        笔者认为,要想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应该构建“双师型”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向学生贯穿敬业乐业理念,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类院校考核和毕业的标准之一[2]。提升学生对社会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根本方法,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其次应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服务类专业和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必须以“德艺双馨”最为日后工作的基本理念,提升岗位专项能力,在各个科目、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执著专注、以德为先的职业道德,不仅要“修技”,也要“立德”,更要“允能”。不能仅仅从单一教学方面进行知识授予,也要为学生构建适合的、科学的职业追求,不能将发展目标停滞在谋生阶段,而是应该将工匠精神上升为人生理想,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2.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理实合一课程
        促进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日常教学的融合,还应该重视校企合作[3]。不能仅仅将职业院校作为教学主体,而是应该建立双主体教学机制,聘请社会企业中的骨干精英到学校进行宣讲,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参与到校外的项目实践中去,深入企业调研,高校领导者和企业决策者应该共商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科独立式专业课程,而是应该建立理实合一课程体系,结合工匠精神内涵,整合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切实提升其实践能力,让其在体验式、沉浸式操作中,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其探究能力。最后还应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问题意识、合作能力、探究意识的权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之间的融合是非常重要其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构建“双师型”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化,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理实合一课程,以“德艺双馨”最为日后工作的基本理念,提升岗位专项能力,建立理实合一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的传播和发展速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翠梅. 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全人格"教育模式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J]. 科技资讯, 2020, 018(008):91-93.
        [2]梁晓莉. 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核心技工院校思政教学模式的探析[J]. 视界观, 2020, 000(006):1-1.
        [3]钟慧莹. 技工院校社团组织活动与工匠精神培养——评《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研究》[J]. 人民长江, 2020,51;672(11):229-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