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唐芳萍 宋亚岚
[导读] “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唐芳萍 宋亚岚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摘要:“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着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双师型教师,深化校企合作
前言: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变得必要和紧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了解现状和问题,明确目标,面向需求,立足实际,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办学定位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 地方本科院校,既不同于部属研究型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也不同于各类高职院校,它应该有自己的边界,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主动顺应形势,在本科教育阶段,更加注重培养面向基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主动完成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2: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
        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追求的是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引进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没有实践经验,从而不了解实际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教学中,主要是理论到理论的过程,或通过有限的实验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虽然有的教师具有社会兼职、执业资格等,但是这些头衔,基本是以学术性为主。且随着教师长期和生产实践的脱节,缺乏企业实践认知,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理论性过强,实习、实践时间过短,局限于传授知识为主,存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
         要培养面向基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一只与之相适宜的教师队伍,一方面,他们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思想认识上,还存有分歧。当下,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上还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说法有“双证”,“双职称”,“双层次(双素质)”,“双能”和“叠加(双证,双能)”等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2],而其中“双职称”即“教师+工程师”在工程技术院校较为流行。不仅在概念界定上存在分歧,而且,在“双师型”教师的个体追求与总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由于思想认识存在分歧和困惑,所以阻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离理想的需求相去甚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1:立足现实,合理规划。
        在应用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应用型大学的教师不但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应用型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而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五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3]。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应用型大学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处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期,学校的各方面有待完善,综合实力还有待提升,原有就业观念和评估体系继续影响人才的流向,地方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没办法和学术型大学相竞争。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仿效那些应用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国家的教师建设模式,应将“双师型”教师的个体追求转变成总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织需求,这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目前的教师几乎全来自学术型大学所培养的学术型人才,鲜有来自企业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人才,他们虽然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不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行业实践知识。

在不影响现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需要对他们进行工程实践的培训,而实践经验的增加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个工程师历经数年,通过大量项目实践所掌握的应用研究能力和行业实践知识。就笔者所了解信息技术行业,一个工作了拥有硕士学位3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通常还只是被认为刚入门。
        其二,大量的招聘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人员充实到教学岗位也不现实,一方面会大大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同样是笔者了解的信息技术行业,一个3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的薪资是一个3年教龄教师的2倍以上,且他们的对薪资增长的期望更高。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工程师虽然具有丰富工程经验,但是由于长期只专注于实际工程项目,容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狭窄,除了与项目相关的理论比较精通,其它一些基础知识基本荒废,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待拓广,同时来自工业界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的是技术的应用、操作,没有教学经验,要想使他们胜任教学任务,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技能的培训。
2: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平台,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专业优势,包括国家政策上的等优势挑选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这种合作要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因为企业的目标是盈利,特别是上市公司,经营者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校企合作不能只限于表面,仅仅是参观加座谈的形式。一方面要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双聘双挂”的措施, 校企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弥补目前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高校要从合作企业中选聘一些不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具有一定授课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4],让他们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大纲的修订,开设专业课程,提炼教学内容,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学校要根据需求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给与他们合理的薪酬和相关福利待遇,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学技能的培训,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加强和企业人员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增加实践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乃至教材的编写。同时高校应该鼓励那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或是独立承担企业的研发项目,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对学校发展、企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多赢的举措。
        总之,当前,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立合理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要仅仅体现在相关文件中,还必须制订较为完备的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相适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
        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体系还是理论教学和学术科研的体系,它不能合理有效的考核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如果应用型大学仍然照搬此体系,使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审,工资评定,奖金分配上仍然倚重学术要求,而轻视实践教学能力,这不但不能激发在岗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动力,而且也不利于引进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这显然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必须尽快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每年度岗位职责考核中,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利益,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目前的教师实践能力考评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合理,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利的情况,应用型大学应该勇于创新实践,在工资评定,奖金分配以及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使他们得到利益和机会上的平等。
四:结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个长期、持续、渐进的过程,应用型大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合理规划,优化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抓住应用教育大力发展的机遇,打造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才能实现学校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培养出培养面向基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邢彦辰,温海洋,刘显忠.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 科技资讯,2008(34).160~162.
3姚吉祥,汪本强.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5):59~62.
4秦婷.关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147~148.

作者简介
唐芳萍(1980.11),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宋亚岚(1982.7),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