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菅向红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菅向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总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作业巩固、检测学生已学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多样性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其平时设计作业中的一些尝试与反思,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作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作业繁多琐碎。不少语文老师总是人为地把语文知识分解为多个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导致了练习作业繁多琐碎,复杂化。主要表现在题量大和题型多,这种繁琐的作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加重学生的负担。事实表明学生完成情况与老师理想差距很大。
        2、作业要求“一刀切”。不少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很少兼顾到每个同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让全班同学都做同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分量、一样类型的作业。这种“一刀切”式的作业方式极易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不协调现象,这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打折和学生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
        3、书面形式的作业过多,实践活动的作业过少。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许多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单纯的“写”,对口语交际、阅读、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作业安排相对较少。机械抄写的作业方式慢慢地造成了学生不爱动脑的坏毛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久而久之,学生体验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结合存在的问题和课改要求,改进作业设计的思路。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作业设计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作业设计需有趣味性。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让学生领略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完这个单元,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让学生意犹未尽。这样的情境,我做了如下的作业设计:
        师:请同学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自己动手去寻找、去收集、去欣赏、去感悟。你打算如何办好这一份手抄报。
        生1:为了办好手抄报,我要阅读有关的书刊、杂志或访问家长,收集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办得内容丰富。生2:我打算利用我的美术、书法的技能,将刊头设计、排版插图跟内容融合一体。生3:我要出的小报主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小报中要有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习俗以及灯笼的文化等民俗小知识。生4:我要出的手抄报的主题是传统节日习俗,像重阳节、七夕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内容可以是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等精彩之处。生5:我打算出以“有特色民居”为主题的手抄报,收集民居中的图片、各种民居的特点介绍,力求图文并茂,夺人眼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并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想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2、作业设计需有一定的实践性练习。传统意义下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从课本上直接获取知识,而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作业“做”有成效。如学完《赵州桥》一文时,一位教师设计了相应的作业:①找一找家乡古老的桥,与赵州桥作比较,找出异同;②找一座现代桥梁,调查有关数据;③比一比现代的桥和古老的桥;④议一议对未来桥的设想。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桥梁建筑的特点,也对现代桥梁有了一番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实践等综合能力。
        3、作业设计需有层次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1)作业量的分层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进行作业量的分层,设计不同等级的作业形式。如A类作业是基础型练习,内容浅显易懂;B类作业比较难,侧重于综合运用。学习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A类作业,以便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A类基础上选做B类作业,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2)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的不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基础、发展及创造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学生达到基础目标,尽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尽力完成创造目标。
        4、作业设计需有自主性、开放性。
        适当的给予学生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去设计他想完成的作业,一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教师可以布置如下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选择两项来完成:(1)画一画诗歌中的景物;(2)给短诗谱上曲,来背唱这首诗;(3)改写短文;(4)仿写一首诗;(5)续写短文;(6)编排音乐剧。正因为作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开放性,学生们对待作业会更有热情,更有兴趣,所以,完成的态度会更积极、更主动。这样的作业老师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
        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每一个鲜活的、有差异的个体,设计作业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当然,在学生设计自主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教给学生设计作业的方法,对学生所设计的富有创造性的作业要加以鼓励,这样的作业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每个老师都应关注作业的重要性。我们要力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每一次作业都能使每个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启发、获得,让学生从“要我学”、“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
 

参考文献:
 [1]林慧,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技巧与方法[J];才智;2019年29期
 [2]宋乃庆,杨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定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3]何超,浅析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2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