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堂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施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苏艳
[导读]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课堂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能够让学生将要达到相应的学习标准,并为教学评估方向提供基础依据。
        苏艳
        高州市南关小学   广东省 高州市   525200
        摘要: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课堂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能够让学生将要达到相应的学习标准,并为教学评估方向提供基础依据。有效的语文课堂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课堂效率。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目标的制定原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课堂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不足之处,以此为根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好课堂的引导与生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制定;实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来准备课程,但他们并不关心教学目标的起点或目的。 教师都明白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如果问什么是有效目标,教师会说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教学目标不是书本上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的设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知识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避免目标设置的千篇一律与盲目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制定的原则
(一)序列定位原则
        顺序定位意味着从教育目标级别开始。根据课程标准,单元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准则,遵循科学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通常,与教师联系的日常教育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级别:课程目标,模块日常标准,单元日常标准和上课时间目标。前两个是由专家制定的,后两个是由教师专门制定的,但是四个日常标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课程目标并了解宏观计划,这是其教育的课程标准。例如,一年的语文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日常标准,在第一阶段应达到什么样的日常标准等等,然后根据此标准逐层进行分级,具体是由单位目标上课时间客观地决定。
(二)文本发现原则
        教育目标的课程标准基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在设定教育目标时,教师无法机械地和一对一地复制该模型。具体的文字情况,正是在文字研究中。在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确定并改进关键基准,然后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点,追求有效教育的有效性。
(三)预设生成原则
        一些老师认为,对课程的准备越详细,就越好;越具体,教学目标就越好。事实上,真实的课堂教学通常不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有时带有粗体线条的简单目标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而过于详尽和现实的目标很容易限制学生进行课堂对话的热情。新课程的互动对话和歧义性还决定了一线教师不能机械地实现预定目标,而应基于即时教学内容、教育状况、学生情况等它可以捕获动态的生成资源,充分利用您的教学才智,重视该新生的目标,并灵活地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处理。
二、小学语文课堂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理解课堂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并且在设定反映不同情况的课堂目标时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1.进行机械复制。一些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严格遵循预定的教育目标。在讨论了许多教师上课时间的教学计划后,我们会发现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目标,这些目标都符合课程的要求。但是当上课时,会发现班级和课程计划并不能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这些课程目标名存实亡。导致这样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准备好目标,只是为教学过程做准备,在撰写教案时很多教师会出现抄袭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目标实施存在生搬硬套的机械重复现象。
        2.不分轻重缓急。有些课程教育目标太多,而另一些课程的目标太少,从而导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频发。例如,应当详细讲解的知识点,教师却略讲;应当略讲的知识点教师却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样会降低教师的课堂效率,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参加了这样的示范班,在40分钟内,老师问了学生几十个大小问题。将“教授”更改为“讨论”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和令人惊叹。尽管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问题有几十个,但细细想来,其中大多数都不是问题,而是巧妙的将知识点融入提问当中,具体的表达方式为:一、问题的随机性;二、问题的引导性;三、问题的惯性。教师之所以能提出如此精妙的问题一定是在课前设置好了教学目标,并成功的分清了教学的“轻重缓急”,通过这种提问,丰富了课堂,提升了效率。
三、小学语文课堂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施
(一)研读课标,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一年级与二年级,第二部分为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第三部分为小学五年级与六年级。每个阶段的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呈螺旋形上升,最终达到了总体目标的要求。每个级别的目标包括五个部分:“阅读和写作,阅读,写作(学习),口语交流和全面学习”。就目标设计的五部分框架而言,垂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的三个维度。但这是一个隐藏的线索。通过研究基于这些原则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整体框架。
(二)通读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在每个学期开始时,我们必须首先复习基本语文知识目标的总体框架,然后再阅读教科书,了解课本布局样式的结构和特征等。我国目前的小学中文教科书编排系统。有些由“主题单元”组成,有些由“知识或能力单元”组成。 部编版教材的一个“特殊”组织单位,该组织将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例如,三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侧重于主题“学习和丰富生活”,该主题设计了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活动。 “全面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记录; “口头交流”引导学生谈论放学后生活的收获; “写作”鼓励学生写有趣的事情。教师可以在课余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各种语文技能。促进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阅读教科书的课文,了解本单元的教育目标,确定课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全面的口头交流。正规化中国课堂教育的三维目标的教学和单元间挑战不会过时。
(三)品读课文,制定本课目标
        这里提到的教育课本代表了这一堂课的教育内容。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科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教授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向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和指导,认知发展和人格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教材。 “文本阅读”也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术语,与原始的“文本解释”本质上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安静地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依据教材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的细细品读,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依据课文内容不断完善目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如《尊严》的教学目标是:1.动情朗读,学习课文,复述课文;2.体验描述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从中可以感知人物的内涵;3.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师生对话,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交流思想;4.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尊严。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理解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努力把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在每一堂课上,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如果说课堂目标的制定是指路明灯,那么有效的实施就是航程的动力。课堂教学将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徐娟.“读”领风骚,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1):29.
[2]廖晓钰.基于任务分析理论  夯实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1):41-43.
[3]索朗德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N]. 西藏日报(汉),2020-11-11(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