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初探——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改变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赖宝君
[导读] 当前的教育改革更符合社会变革的要求,发展核心素养要找到关键素养。中国教学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赖宝君
        阳江市阳西县溪头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 阳江市   529800
        【摘要】:
        当前的教育改革更符合社会变革的要求,发展核心素养要找到关键素养。中国教学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小小见解与行动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素养  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的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指明了教育方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入学习核心素养,并且切合实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不断摸索前行,不断实践并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对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特定学科或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是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中国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索,积累,让学生在读取和写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语言规律和情感。总的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引导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跟着教学改革的步伐,抓准现在的教育要求,思考与浅探“如何在语课堂教学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见解与行动探索。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1、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符合学生核心素养要求
        在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的教学理念下,课堂的教学应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以启发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其中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我比较推崇“淘金式”阅读教学模式。“淘金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以“提问”的态度,通过与文本进行深层互动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学生兴趣指向、收获的和没有掌握的,分析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这一过程就把旧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估”改进到“设计-调整-教学-评估”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与文字的真实互动中,获得深度体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得出,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才能使他们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并主动学。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这一素养。
        说“趣”,我常把“比”、“演”“仿”等形式设计进课堂。如生字教学时,来个“异口同声”赛,让孩子在比中求学;设计粉笔字、或硬笔书法赛一赛,检查孩子的书写情况。设计演一演精彩文段,加深孩子对文段的记忆与理解,让孩子更直接地获得情感体验。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为更好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我让同学们把三个小事例改成小剧本,再声情并茂地演上一演,孩子乐在其中。

专题“活动”我会就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进行设计运用。如元宵节、七夕节、清明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或节气,对应开展“猜字谜”、“对诗”、“说习俗”等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培养了人文底蕴这核心素养,也激发孩子培养素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在课堂的教学上不故步自封,了解更多孩子的“趣”点,不断探索孩子乐学的方式,适当运用,使课堂教学趣味无穷,孩子更乐学善学。
        3、注重习惯养成,为巩固文化基础方面核心素养提供有利条件
        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而且这一提高是逐渐的,持续的,也是受用一生的。我觉得应该促进以下语文学习习惯,更有利核心素养的巩固。
(1)促阅读习惯
        读书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需要靠坚持不懈的训练。我个人推崇的阅读训练方法是“课堂阅读教学方法的点拨与指导,课外阅读激趣相结合”。用这种简称“懂法结趣”的阅读习惯训练方法,学生更自觉坚持训练。
        我注重课堂阅读方法的点拨,也注重课外的拓展激趣阅读。课外让孩子从自己感兴趣文学作品读起,结合中华古典诗文的阅读,让其博闻识趣,一边积累语言素材,一边感受语言文字的趣味,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我常组织孩子举行阅读比赛,办手抄报展,出板报等语文实践活动,达到课外增趣阅读目的。我把课外书丰富到班的图书架,让孩子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读后组织阅读交流,每个月出版阅读收获展。一个学期后,我就发现孩子阅读的时长有增加,好些孩子不满足于这点书,还自购不少书在班里分享着读。展示的阅读板报,手抄报的内容也丰富起来,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培养成效。
(2)促积累习惯
        善于积累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础,读而不累,难以让学生达到人文积淀,内化自己文人情怀,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不管是课文、经典文学,还是课外阅读的美文美段,我都强调孩子读后要摘抄并积累,因此每个人都有个摘抄笔记本。
(3)促观察思考习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的这句话说出了昔人对观察事物的重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并思考它们,并能解说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有得”。中外古今的著名杰作都是观察和思考的智慧结晶。因此,要发展好核心素养,我觉得要培养好学生的观察思考兴趣并转化成习惯。于是,我设置课前“说一说我的小发现”,课后“记一记我的小发现”。这样让孩子从多看,多思,多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4)促写作习惯
        良好写作习惯能促使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在写作习惯上的培养主要让孩子多思多练。在练中学会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从改中悟更多写作技巧;设置写日记,“每读一感”地多练写,并注重写真情实感,每天写一写,不要求字数,正确表达所见所思所感所想即可,做到持之以恒。
4、重视经典诗文积累与运用,传承中华文化精粹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境界高低在于他积累了多少语文的认知。当沉积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底蕴。因此,我要求课前要经典诵读和适时开展诵读经典交流会等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积累和精神沉淀,还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感情。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美词句少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差等问题。古语有云“笔弱多临秦汉帖,辞穷重读古今书。”相信经典诗文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以上是我对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的浅薄之见和实践初探。今后,我会更加深入探究和继续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新教学理念引领和促进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并不断提高我实现学生的核心发展教学能力,做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聚焦核心素养的全学科课例》  赵晓辉 高云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9.1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李文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