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黄元元
[导读] 小学阶段,有的学生性格胆小而且表现出比较怯懦,不善于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面对困难也是犹豫不决,课堂活动教学中很少会主动参与问题回答。
        黄元元
        铁富镇南冯场小学221300
        摘要:小学阶段,有的学生性格胆小而且表现出比较怯懦,不善于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面对困难也是犹豫不决,课堂活动教学中很少会主动参与问题回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以此培养孩子养成活泼开朗与良好竞争的性格,是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教育渗透的相关知识,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自信教育
引言
        人们学业及未来工作发展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自信心培养是持续性活动,学习过程中药不断渗透与树立。小学阶段,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其历史悠久的文化与古诗词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心。语文教学中自信教育的渗透,可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深入发掘学习潜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素养。
1、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教育渗透的意义
1.1利于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与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以此引导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生活,投入学习与其它兴趣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与水平发掘学习潜能。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背诵评比活动,回答老师问题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信心。
1.2通过鼓励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时期,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但接受能力快且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爱表现或爱虚荣等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此阶段学生特点,语文教学中应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实际教学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学习能力。根据语文教学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便于学生积极观察发现,以实践解决难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与自信心。
1.3战胜自我体会自信快乐
        课堂上举手看起来很容易,但有的胆小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而言比较难。实际教学中,老师可适当地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表扬这些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战胜自我取得更大的进步。课堂上无论回答正确与否,老师与同学都要有表扬掌声,感受老师与同学的认可,增强自信心与勇气,体会快乐。
2、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径
2.1深入发掘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理念,便于学生进一步接触传统文化。首先,老师要具备良好语文教育观与先进教育思想。教学并非单纯地一次讲课,要确保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找春天》一文学习中,老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春天有关的图片或影音资料,在视觉与听觉刺激下学生深入体会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的奇妙变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传统书香的浸润,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这样美好的春天,古时春天到来后人们会出现何种心情?额如何描述春天的嫩绿?同学们一起来倾听古人描述与大家看到的春天是否一样的美丽?此时为学生朗诵提前准备好的有关春天的诗词,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标准朗读,通过倾听学生深入品味与欣赏诗词内容,春天留下深刻印象。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有效融合现代教育及传统教学,抓住契合点加大传统文化渗透,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精神世界日益丰富的同时,传统文化开始发芽生根,为学生文化自信的提高创造条件。
        (2)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中,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以此提高传统文化占比。老师加强教学的校次上注意实践延伸,促使教育教学向生活与多样化模式转变,为学生营造更具趣味性与丰富性的教学活动。如,实际教学中老师通过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便于后期更好地开展教学。

比如《乞巧》一文学习中,织女代表着美丽,其双手灵巧可织出光亮找人的锦缎,如同粼粼波光河水,又像是漫天美丽霞云。少女都羡慕她灵巧的双手,所以古代织女与牛郎相汇时,人们会向织女乞巧希望可以拥有一双像她灵巧的双手,乞巧节逐渐出现。古诗讲完后,老师再延伸教学活动,为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促使学生更加喜欢并热爱传统古诗词学习。
2.2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思想意识可塑性强,但事物判断能力不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加强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课堂上,通过传授与说教渗透人文精神,还要促使学生深入认识,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髓,随着传统文化认知的加强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教材内容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体会内容精髓,深入发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保障教学有效性
        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学习中,老师要加强文本语言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抓住中华不振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其蕴含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与爱民族的情感,体会周恩来总理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解其远大志向,明白其为什么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时,自我反思也很重要,新时代读书的意义荷载?要树立怎样的志向?
2.3基于文学成就完善文化自信理论
        任何历史时期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时代文明进步与灿烂文化。古代文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成就节选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成就及其产生的影响,则要根据节选内容创作背景,利用引导系统化了解其内容。
        比如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及《红楼春趣》等课文学习中,要突出四大名著取得的文学成绩。课文讲解过程中药根据四大名著时代创作背景,重点突出其无法超越的文化成就,学生识读课文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
2.4引导优化丰富文化自信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优化处理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实际学情,以此优化设计并调度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多重学习体验学生更好地认识学科教学。教学引导中,老师要切实把握教学生成,有效设计文化丰富的学习活动,通过具体实验保障学科认知。
        比如《少年中国说》一文学习中,作者应用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英姿勃勃的少年中国,为人们呈现了前途无量的少年中国,整篇文本字字珠玑,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因而鉴赏家长比较高。阅读引导过程中,老师先为学生组织诵读比赛,要求学生认真倾听配乐诵读音频资料,为班级诵读比赛做好准备。多文化熏陶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活动,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经典内容,以不同方法进行语言鉴赏,个性阅读感知过程中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文本内容语言整齐而且有很强的节奏感,便于更好地进行语言鉴赏。此过程中老师合理规划语言鉴赏,顺利开展鉴赏活动。设计诵读比赛,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全面保障课堂教学品质。尤其是语言鉴赏互动,可为学生创造更多个性阅读机会。因而,老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性阅读意见,促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文化因素。另外,小学阶段学生民族文化认知基础不强,因而老师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启发学生文化思维,通过鉴赏实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文化自信教育的渗透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老师承担着民族文化自信教育,只有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确保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J].文理导航(下旬),2021(05):44.
[2]张政军.浅谈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6):149-150.
[3]贾存香.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08):7.
[4]林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